留学青年:“学会如何看待失败”

参加专场音乐会的余天呈。

开栏的话: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热爱伟大祖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锤炼品德修为。

作为负笈海外求学的新一代留学青年,在新的时代,有新的使命和责任。本版从今日起推出《留学青年说》栏目,让我们听听他们的青春故事,看看他们会交出怎样的青春答卷。

“我叫余天呈,目前在麻省理工学院电子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读博士……”在线教育平台密希大学日前上线的“百位名校博士看世界”,迎来了一位理论机器学习方向的讲师。

“90后”“理论机器学习方向”“海外名校博士生”是余天呈的标签;“合唱团成员”“力量举爱好者”“喜欢读毛姆的小说”也是他的标签。

“规划时间、安排人生,关键在于如何取舍,因为让每个人感到满足、快乐的事情并不相同。”余天呈说。

失败也是一种学习

从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到本科期间两次赴美学习交流,再到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生,余天呈感受最深的是懂得了“如何看待失败”。

在麻省理工学院,余天呈加入了学校合唱团。在排练过程中,有几次因为他的原因,有时是没发挥好,有时是理解不到位,以致演出不成功。他得到的不是批评,而是来自老师的鼓励。当他在排练中没出错误时,老师还带头为他鼓掌加油。这种对“失败的宽容”让余天呈印象深刻,“正是因为老师的鼓励,我在后来的排练和演出中越来越顺利”。

在余天呈看来,看待失败的态度对个人的成长影响巨大。“人的精力有限,如果把太多精力放在对‘不能失败’的紧张上,不仅精神状态得不到放松,也少了尝试其他可能性的勇敢。况且,失败本身也是一种学习。”

对于学术领域的失败该如何评估?余天呈认为用“如何看待风险”来描述更合适。在留学期间,他了解到有些教授的研究方向虽有前瞻性,但不确定性大,风险也高。但在这些教授看来,要想收获宝贵的科研成果,就必须要承担探索过程中的潜在风险。

到麻省理工学院读书后,余天呈问导师:“我选择什么样的具体题目比较好?容易上手,也容易出成果的。”

老师答:“这无所谓,我有一箩筐问题可以交给你去做,但最重要的是你要找到自己觉得有意思、也能完全投入进去的问题。即使在题目开展的过程中有不确定性,也可以慢慢调整。”

这段和导师的对话,给余天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让他开始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题目。

选课题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欢

赴美学习、交流之前,余天呈在阅读国外科学家的文章及专著时,会好奇他们的研究环境。幸运的是,在清华大学就读期间,他争取到了两次赴美学习的机会。

读大三时,余天呈获得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校级交换名额,并赴该校学习。他的指导教授既年轻又有活力。“我还记得和教授第一次讨论问题时的场景,教授之前接触中国学生比较少,对于我对相关问题的见解感到吃惊,当时就仔细地把他关心的问题都给我讲了一遍。”

除科研任务之外,余天呈还修习了6门课程,达到了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交换生选课的上限,其中4门研究生课全部获得最高分。他的表现,吸引了好几位任课老师的注意,他们都曾发邮件问他是否有意去自己的实验室读博士。

在麦迪逊度过寒冷的冬天之后,次年暑假,余天呈进入斯坦福大学实习。“在斯坦福大学,最让我开心的事就是能和心目中的学术偶像近距离接触,让我看到他们的平凡与不凡。”余天呈说。

如今,博士生余天呈和导师每周单独见一次面交流科研问题。导师对待科研和生活的态度给了他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今年春天,导师告诉余天呈可以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研题目了。“记得他和我说选题时,我觉得这是一件大事,得慢慢想。没想到导师每周见我时都会问,想得怎么样,逼着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大概过了1个月,终于有点头绪。”余天呈回忆说。

导师对待科研的态度非常乐观,面对困难时看重的是可能性,而不是妥协。“他对物质条件要求较低,经常会穿一些企业发的免费T恤。”余天呈说。

学钢琴和读毛姆的小说

虽然余天呈的大部分时间花在科研项目上,但并未放弃自己的爱好,也保证每天有9个半小时的睡眠。

到波士顿后,他开始重新学习钢琴,还请了私人钢琴教师。“之所以说重新学,是因为小时候学过,但现在对钢琴的理解和感受已经完全不同。老师告诉我,不要怕弹错,重要的是艺术处理。”在学钢琴的过程中,余天呈觉得“非常好玩,甚至有时会觉得自己在和历史上的音乐巨匠进行对话”。同时,他办了学生卡,每周都可以去听世界顶级交响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演出。

余天呈对音乐的兴趣源于在清华大学读大一时参加了学校的合唱团。他至今记得第一次参与合唱的感受——被西方古典合唱艺术所震撼。“幸运的是,合唱团指挥丁毅老师能力出众,拓宽了我对音乐的理解。到美国读书后,便参加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合唱团。”

也是因为对音乐的爱好,余天呈十分仰慕赵元任。“音乐总是能打动人心,带着穿越时空的力量。比如由徐志摩作词、由赵元任谱曲的《海韵》在我人生低谷时给了我许多启发与鼓励。”余天呈说。

近一年来,余天呈小说读得比较多,原因是迷上了一些大师的语言风格(比如毛姆)。“本科时,我的年阅读量约100本书,读博士比较忙,变成约50本。”余天呈说。

读书、学钢琴、看演出、参加合唱团……余天呈的博士生活并不都是坐在电脑前,“学业确实很忙,但需要放松下来。这样,才能有新的想法。其实,有时候虽然不在电脑前,但思考是不停的。”

“麦迪逊的冬天寒冷而漫长,经常会让我回忆起遥远的家乡东北。不出门的时候,我会经常对着广阔的湖泊思考自己的过去与未来。”余天呈第一次赴美交换学习期间关于未来的思考,在今天的答案是“希望能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事情”。(记者 赵晓霞)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6月10日   第 09 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