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凡”们喜过中国年(新春走基层)

洗豆角,剁肉馅,和好面,擀成皮,放上馅儿双手用力一捏——一个饺子成了形。大年三十晚上,千家万户团圆之时,来自意大利的费凡,终于又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包饺子“绝活”了。

来自意大利的费凡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引进的一位外籍研究员,与他一样,许许多多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们,也经历了精彩、难忘的中国年。

过年三部曲

小年夜聚餐、年三十包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逛灯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来华工作定居,这套中国传统的“过年三部曲”成为他们欢度春节的必备项目。

自2015年来到中国工作后,每年的小年夜,费凡都会邀请课题组的所有成员去中餐馆聚餐。“费凡老师对中国春节文化非常感兴趣,小年夜聚会时,他脱口而出‘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令人佩服。”助手诺雅说。

在除夕夜和中国同事吃饺子、聊天,是费凡在中国过年的第二道仪式。“我特别喜欢吃饺子,尤其喜欢猪肉豆角和虾仁馅的饺子,把蔬菜和肉包在面里的吃法非常有趣儿!”费凡表示,他回意大利时,也会教家人包饺子。

费凡还知道,在中国人的概念里,过了元宵节,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今年的元宵节即将来临,费凡回忆起去年逛北京龙潭庙会的情景难掩激动:“庙会上有很多人在表演节目,也有很多红色的装扮,非常热闹!”他期待着能再吃到中国同事煮的汤圆,“我知道,在中国,元宵节吃汤圆,象征着‘团圆’。”

守岁看春晚

“青春跃起来,青春速度最快,我想跃起来,就飞跃起来……”这几天,艾德文脑海里一直回荡着这段旋律。原来,这是今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一个篮球创意节目的歌曲。“这个节目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看起来像NBA球员在表演一样,非常酷炫。”

艾德文自2003年来华工作,在2004年他成为中国首位在央视主持黄金时段节目的外籍主持人。过去的15年里,每年的除夕夜,他都会去中国朋友家中一起守岁看春晚。

“我觉得中国春晚的存在,是一种过年的气氛和仪式。”艾德文说,“今年的春晚不仅有中国传统文化,还融入了很多科技元素,我很喜欢。”当春晚播放到花式灌篮节目时,他赶快用手机录下视频,并分享给远在澳大利亚的孙子们。他的孙子们非常喜欢打篮球,看到这些灌篮表演,几个孩子兴奋了好久。

除了爱看春晚,艾德文还非常喜欢中国过年发压岁钱的传统,他认为这代表了长辈对晚辈的疼爱和期望。“我每年回澳大利亚休假时,都会给我的5个孙子带中国的红包,他们收到后都非常高兴。”

新年新愿望

春节不仅包含团聚和欢乐,也有坚守和奋斗。马尔科和肖恩就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的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基地度过了第一个中国春节。作为在FAST工程工作的外籍专家,他们的春节记忆和贵州、FAST、工作相互交织,穿插着中国同事热情好客带来的感动。

肖恩说,他唯一一次离开现场是应中国同事邀请,到他家吃年饭。“临走时,我看到同事家门口贴着大红色春联,虽然看不懂这些字,但也感受到了喜庆的年味,心里觉得挺暖的。”马尔科也说,尽管过年期间一直在工作,他还是通过中国同事从各地带回的家乡特产中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中央民族大学美籍专家马克力文的这个春节也很忙碌,他和他的演奏搭档傅涵受邀出席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并在活动上演唱了中文歌曲。来华十余年,马克力文已经创作出70首关于中国的歌,他希望在中美建交40周年之际,为中美关系的友好发展和中美两国人民间的情谊谱写更多歌曲。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2月18日第02版 叶子 王璐瑶 李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