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中医药文化传承
由中药紫苏叶沏成的法国“哈姆茶”,新马地区流行的肉骨茶,走出国门的中华现代药膳代表“福寿宴”……这些蕴含着“药膳同源”理念的食物,在异国他乡牵动着华侨华人的味蕾与思乡心绪。广东省中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杨志敏介绍,从2015年起,她与《南方日报》共同推出中医药膳食养生专栏“每日一膳”,2017年“每日一膳”集结成书,在香港、内地以及英国发售,向世界民众介绍推广中医食养智慧。
曾多次参与援外医疗的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医师曾科学带来了《漂洋过海的中国银针》故事。2009年9月,曾科学首次被国家派遣到俄罗斯进行中医文化宣讲,正式开启“中国银针”的绚丽之旅。他清晰记得,2014年在西非加纳大学开设中医课程时,学生人数一度达到近300人;巡回医疗队的足迹去到巴布亚新几内亚,作为队里唯一的中医,曾科学对医院药房一位中风四年的药师“一针下去”,“他蜷缩了四年的手慢慢打开了”,此后,“中国来了一位医生,他用一根针可以治病”的故事在当地传播开来。
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留学生杨健铭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进修中医学专业,他在分享中介绍,早在郑和下西洋时期,中马两地便开始中医药文化交流。老一辈中医师在马来西亚华社力量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开展义诊,建立马来西亚中医总会,自发组织教育机构培养中医人才,自此中医在马来西亚生根发芽、发展传承。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马来西亚加入RCEP协定,进一步推动中马两国中医药产业现代化交流与合作。
文艺展演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承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小满时令湿气重,扁豆茯苓最相宜。芒种天热汗如雨,清凉果蔬来生津……”广州市越秀区朝天小学带来的节气诗歌朗诵表演,充分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与中医节气养生智慧。“尊重自然,以中医药为媒,心怀家国,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朝天小学学生齐诵道。
开展仪式上,广州市委统战部向广药集团和广东省中医院分别赠送广州华侨博物馆藏品《华人杂志》(复制件)和1936年华侨鋈圣写给儿子恩焕的侨批(复制件)。值得一提的是,在海外发行的《华人》杂志创刊号,封底刊登的广告“活心丹”,就是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研发的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经典中药制剂。40年过去,这款药依然在生产销售,受到海内外消费者的广泛欢迎,2023年还荣获第22届英国伦敦国际发明展铂金奖。
开展仪式当天,广州华侨博物馆户外广场还设置互动摊位,开展义诊、香囊制作、中药辨识等中医药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朋友前来参观体验。
岐黄薪火一脉相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113个世卫组织成员国认可针灸等中医药诊疗方式,其中29个成员国为中医药的规范使用制定有关法律法规,还有20个成员国将针灸等中医药诊疗纳入本国医疗保障体系。全球中医医疗机构达8万多家,海外各类中医药从业人员约有30万。同时,一些中药已在越南、新加坡和菲律宾等国以药品形式注册。
据介绍,此次展览每个单元以两味中药名作为标题,通过百余件(套)实物及文字、图片、视频等,讲述华侨华人在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贡献,展现华侨华人作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实践者和有力传播者,保障华侨华人健康,惠及当地民众的生动故事,以独特视角呈现出华侨华人移民海外的奋斗史、中医药在海外的传播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史,印证了中医药伴随华侨华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历史过程。
展览由广州市委统战部(市侨办)、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广州市侨联指导,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广东省中医院、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华侨博物馆共同主办,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广州同心教育团、广州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岭南中医药博物馆、江门市博物馆协办。展览期间,观众可近距离参观中草药标本墙、中药铺历史风貌场景及珍贵中医药书籍,在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中充分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展览将持续至7月12日,欢迎感兴趣的市民朋友前往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