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饶宗颐今日凌晨,于香港寓所晕倒,送院后证实不治,享年100岁。饶宗颐治学坚持「求是求真求正」,一生在学问与艺术上追求卓越。
生平简介
饶宗颐教授,字伯濂,号选堂, 1917年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城(即现今的潮州市湘桥区),是潮州知名学者、工商金融界名流饶锷之长子。饶宗颐自少禀承家学、饱览群书,又被训练写诗、填词、写骈文、散文,自学成家。
1938年日军南侵,饶宗颐迁往云南途中病倒而停留香港,因而认识王云五和叶恭绰,从此正式开始国学研究。他协助王云五编写《中山大辞典》、撰《古籍篇名·提要》稿,又协助叶恭绰编写《全清词钞》。
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国文学系任教。期后曾于香港大学、新加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法国高等研究院宗教学部、日本京都大学、澳门东亚大学、温州师范学院、复旦大学、广东美术学院、中山大学、北京广播学院、杭州大学、深圳大学、韩山师范学院、厦门大学、华梵大学、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及北京大学等著名学府任教,周游讲学。
1993年12月,饶宗颐获法国高等研究应用学院( EPHE )颁予人文科学博士学衔。
2000年,饶宗颐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授予大紫荆勋章,以表彰他在学术领域的杰出成就。
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饶宗颐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会面。李克强称赞饶宗颐近百岁高龄仍心系国家发展,学术耕耘不辍,艺术创作不断,是香港的骄傲。
学术成就
饶宗颐从事学术工作八十余年,以博学精深见称,精通甲骨学、古文字学、简帛学、上古文献、考古学与上古史、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敦煌学、宗教史(包括道教、佛教史、婆罗门教、火袄教等)、民族学、历史学、潮州学、艺术史、古典文学、词学和目录学等,被誉为「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文学巨匠钱钟书曾赞誉饶宗颐为「旷世奇才」。饶宗颐又与已故的国学大师季羡林齐名,在学界称为「南饶北季」。
根据饶学研究基金统计,饶宗颐已刊著作和论文集五十四种,主编学术书籍二十四种,主编、撰著大型学术丛刊三种共四十八册 ,曾主编学术期刊四种,发表学术论文五百三十九篇;其他学术、文化类文章共四百二十一篇。
其中, 1959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上、下册),为饶宗颐以二十年心力,利用出土甲骨资料研究殷商时代贞卜人物的专著。出版后获中外学术界高度重视,并于1996年出版韩文版。
1963年出版《词籍考》,是学术史上第一部以目录学和版本学研究词学的著作。
1988年出版《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在书中审视与利用海内外有关陶符、图形文的考古发现,说明文字起源的多元及地区分布的关系。此书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注意,并于2003年出版日文译本。
文学方面,饶宗颐对古体、五七言律、绝等诗作无一不精,尤其擅长填词,也擅长骚、赋、骈、散各种文学体裁。饶教授亦曾以语体写作散文,卓立独行于当代中国文坛,别树一帜。
1961年新历除夕,饶教授旅居香港长洲,因听到屋外波涛鸿号,用短短5日写成82首«咏怀诗» 。他于1966年冬天旅居法京巴黎时,再次修订前稿,《长洲集》因而在此时出版。
饶宗颐平生喜欢写札记,因而把短文结集成《文化之旅》一书。这些短文反映出饶宗颐观世如史,并「随事而变化」、「小中见大」,深得读者喜爱。
艺术创作
饶宗颐的艺术创作以书法和绘画为主,认为艺术创作与中国文化相辅相成,并提出「学艺双携」的主张。他认为中国绘画和书法要不断发展,除了要把「诗书画」三者结合,更要把中国文化的其他部分,如学术、宗教、古文字、哲学等,融入书画中,以扩大书画艺术的内涵。
2002年,饶宗颐把其「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墨宝赠予香港特区政府,并希望把墨宝化成大型户外雕刻。政府就把墨宝造成大型户外木刻,竖设在大屿山凤凰山山麓的一片天然山坡上,起名为《心经简林》。
《心经简林》于2005年5月落成,以38条长8米至10米、宽1米多的木柱,排列成「 ∞ 」的形状,且配合山形地势摆放。
2009年,香港特区行政政府把前荔枝角医院改建而成的香港文化传承中心,命名为饶宗颐文化馆,以表扬饶宗颐的超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