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油纸伞 撑起两岸情(说台湾)

林荣君在展示自己做的油纸伞。陈小愿 摄

“我从小就看父母做油纸伞,他们很早就想让我传承这一工艺。但我认为太辛苦,当时并不想做。”61岁的台湾油纸伞传承人林荣君,近日在高雄美浓广进胜纸伞工作室这样说。

在客家人占总人口约九成的美浓,油纸伞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油纸伞在客家文化中有“有子”之义,过去客家女子出嫁时,父母会送油纸伞做嫁妆,希望女儿为夫家传宗接代。

美浓油纸伞可追溯至日据时期。当时广东制伞师傅来台授艺,林荣君的父亲是当地第一批学徒。为感恩广东师傅,林父创办工作室时取名“广进胜纸伞”。

“那个时代,只要家里有孩子是油纸伞师傅,那么生活可以过得很好。当时这行待遇较高。”林荣君说。

全盛时期,美浓有20多家油纸伞工厂,年产量约2万把。但至上世纪60年代,布制伞等进入台湾,油纸伞一度没落。林荣君的父母坚持了下来,成为美浓仅存的油纸伞家庭作坊。

20多年前,年近不惑的林荣君意识到,若不传承父母手艺,这项传统文化恐将在台凋零。他毅然放弃高薪工作回家制伞,“这是天命,不可违”。

传统油纸伞工艺传承不易。林荣君介绍,制伞包括伞骨制作、组装、伞面贴纸、上桐油等工序。师傅级别的制伞师完成一把油纸伞约需一周,但每道工序通常要学三年才能熟练,要较好地独自制作一把伞,常需学10年以上。

广进胜纸伞工作室内,摆放着刀具、夹子、毛笔等工具。林荣君说,做伞骨时,一天内手指可能被竹丝扎到数次,需及时夹出;上桐油前,则要先拿捏好火候,把生桐油煮熟,否则桐油发臭就不能用;往伞骨绕线要做到心到、手到、眼到,保证线间距离均匀,若有偏差只能拆掉重绕。

工作室内墙上挂着“广结善缘”的毛笔书法,门口贴着对联“一伞可书古今情,片纸能写天下意”。林荣君说,父母及他与太太,都因伞结缘。送伞给朋友被赋予“广结善缘”之意,台湾知名作家三毛、林清玄等曾来买伞。

工作室内悬挂着一把逾50年历史的古铜色油纸伞,这是林荣君父亲所制。伞面随着岁月流逝,出现数个破洞。林荣君舍不得修补,“因为那样颜色就不一样了”。

“做文化传承工作,有没有心很重要。除了坚持,还是坚持。”已专注油纸伞文化传承20多年的林荣君,数次提及“坚持”。

目前工作室旁设有DIY区供游客体验,包括大陆游客在内,不少人慕名而来。林荣君有时受邀做相关讲座。在他影响下,33岁的儿子也已学习制伞8年。

林荣君说,制伞工艺传承需要社会各界乃至官方支持,希望更多人接触这项传统工艺。

如今,工作室墙上的制伞工序照片已经泛黄。对工序了然于心的林荣君认为,传统文化传承需创新。

除在伞面书写经典诗句,或创作水墨画等传统系列外,林荣君及太太吴剑瑛还探索剪纸、蓝染等创新系列。

曾主要用于遮阳挡雨的油纸伞,现今被视为艺术品,赋予更多文化元素,不少人将油纸伞用于家庭装饰或珍藏。

“文化是资产,不传承就会没有掉,未来想重新获得将很难。”林荣君说。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3月08日第11版 陈小愿 孔任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