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污力度空前,这一点值得关注

1513215818142266.jpg

资料图:北京蓝 (图源:网络)

2017年这个冬天,北方居民感受最深的,还是阳光和蓝天次数增多。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8.2%、31.7%、25.6%,北京市下降35.6%、接近60微克/立方米。

另一方面,环境治理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提升。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7年年会上表示,2017年以来,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共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6.2万家,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还促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相关行业发展中“劣币驱逐良币”状况也得到较大改观。

污染治理需转变为经济增长点

对中国的环境治理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李国庆认为,中共十九大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力度,这必定会大大提高污染治理的效果。但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会一蹴而就,空气污染整治需要产业结构的改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李国庆看来,企业是最大的污染源,只有把生态文明价值,内化于企业的经营价值体系,让企业自觉遵守法律,并把治理转变为经济增长点,才能真正实现环境治理。

近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发布《2017年关注问题报告:新时代背景下践行生态文明》,建议中国应制定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0-15年战略。具体内容包括:到2020年,每个城镇都设立和管理自己的生态文明实施目标;到 2040-2050年,使生态服务成为农村和水域的主导价值;构建“中国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新型国家战略;让中国的绿色发展道路、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巴黎气候协定和生态文明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和南南合作的核心特征;建立投资与贸易的生态文明方式;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制定2050-2100年长期发展路径和目标等。

国研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永生也表示,中国需在2020-2050年期间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作为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关键阶段,2035年前的追赶,不只是“让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更是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绿色发展模式,超越传统工业化模式。

制造业“绿色化”助推环保经济

中国污染治理的成就受到了外媒的广泛关注。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政府正以空前力度应对环境污染。其中,空气污染防治和京津冀地区污染治理,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金融时报》该文并就此评论称,随着环境污染防治的加速进行,中国经济正在加快转型——摆脱传统上对重工业的依赖、转向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以及以服务业为导向的“新常态”经济,且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角色即将终结。

对此,李国庆表示,中国作为制造业中心的角色结束这一论断下得过早,没有制造业就没有就业机会,中国不会放弃制造业,关键是制造业本身的低碳技术需要提升。

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工信部近期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该行业实现目标产值10000亿。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已提出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优化等手段,改变中国制造业整体低端的现状。制造业“绿色化”已在路上,它的早日实现,会对环保经济做出新的贡献。(海外网 刘思悦)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