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中国情侣在购物。(图源:视觉中国)
9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与以往的短期消费刺激政策不同,《意见》着眼于解决影响居民消费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旨在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意见》首先提出了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壮大消费新增长点。随着实物类消费增长出现阶段性饱和,中国有三方面消费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分别是服务类消费、中高端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
一是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食品消费占比下降至30%以下,而交通通讯、教育、医疗消费占比超过30%,未来服务类消费将成为中国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因此,推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包括提高广义人力资本相关的消费,将成为推动中国消费增长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力量。
二是伴随着消费需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极为迫切,中高端消费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2016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9.3%,达到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的富足标准,但是由于中高端消费供给能力不足,导致消费升级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在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降低大众消费的同时,符合高收入群体消费水平的中高端消费又得不到满足,进一步降低了总体消费水平。因此,未来促进实物消费不断升级,并加快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将极大地填补这一消费领域空白。
三是农村居民消费有望成为新增长点。2016年,中国农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32.2%,接近联合国划分的20%至30%的富足标准。因此,未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引导消费新模式向农村地区拓展,将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极。总之,围绕居民吃穿用住行和服务消费升级方向,适应居民分层次多样性消费需求,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势必形成一些带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
《意见》特别提出了健全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随着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对于消费和服务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然而过去由于市场监管不完善,消费市场充斥着大量低质产品,并引发了“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前几年奶制品行业污染事件对消费者产生的不良心理影响仍未消弭,而近期暴露的滴滴顺风车事件、疫苗造假事件等,无疑都会对消费者心理和相关消费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消费市场监管,提高消费者权益保护,改善消费市场环境,以此重振消费者的国内消费信心。特别应着重在健康、医疗、幼儿教育等新型消费领域,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大对不良经营企业的惩处力度、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形成安心的消费市场环境。未来,要落实好《意见》中提到的加快建立健全高层次、广覆盖、强约束的质量标准和消费后评价体系,强化消费领域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创建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意见》特别强调了政策配套和宣传引导,以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提出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多项配套举措。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是普遍的,消费升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从客观上讲,中国居民收入差距还存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居民消费提升。《意见》提出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财税金融土地配套政策、优化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等,将有望解决影响中国居民消费的深层次问题。例如,利用消费税减免等相关税收政策以及信贷支持等金融政策鼓励消费增长,并积极引导资源向新型消费领域配置。
(刘晓光,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副教授,海外网专栏作者)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