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会场内,“AI虚拟主播”引人注意。(图据中新网)
创新和“黑科技”,是观察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关键词。而本届大会最引人瞩目的高科技非人工智能莫属,全球首个“AI(人工智能)合成主播”亮相的新闻引起了广泛热议。外界的关注焦点不仅在于中国技术创新本身,更在于世界互联网大会所透露的关于当今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与数字化发展的中国观点。
当前,人工智能正在引领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从历史上看,由科技革命所推动的工业革命,必然会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在前几轮工业革命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世界分工,并且形成了一种不平衡的格局,即后者常常会被迫依附于前者。然而,新一轮智能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人工智能对人类的解放效应。也就是说,作为本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将会创造出新的生产力量,从而使人类获得极大的解放。这种智能生产力量的出现,并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要更好地辅助人类。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智能技术有可能进一步拉大此前世界秩序中的不平衡。
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这一轮人工智能革命具有非常强的双重效应。一方面,人工智能具有极强的赋权效应,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保护弱势群体。从理论上讲,旨在保护弱势群体的“差别原则”,落实起来往往面临诸多现实的难题。然而,人工智能革命则能够通过技术来弥补弱势群体的许多不足,从而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利益。例如,语音阅读软件可以使失明的人更便捷地了解文字内容;脑机接口的技术也有助于许多身体机能的恢复。同时,这种赋权效应,还体现在国家的发展进程中。例如,缺乏熟练技术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应用来迅速改善治理状况。再如,机器人教师和机器人医生的推广,可以极大改善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医疗现状。
但是,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具有很强的极化效应。换言之,如果人工智能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很可能产生严重离散效应,放大数字鸿沟,加剧社会不平等。牛津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认为,这次智能革命可能会对中产阶层形成重大的冲击。他们发现,根据自动化在不同职业中的发生概率,从事复杂工作的高收入人群和从事低收入工作的人群所占的比重都会增加,而原先从事重复度高的中等收入人群会减少。
如果将这一趋势拓展到国际社会中,那么此前的世界分工格局将会终结。目前发达国家出现的制造业回流现象,就是这一趋势的先兆。第三世界国家的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使发达国家企业的海外成本不断升高,迫切需要寻找出路。而技术的进步则为制造业的回流奠定了技术基础,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人工智能技术和3D打印技术。前者用更廉价的机器人来替代原本的人力劳动,而后者则使得精准定制商品的成本大幅度下降,将商品的生产地和销售地进一步拉近。在传统的世界分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世界分工获得资源从而实现发展,但是人工智能技术所产生的巨大的离散效应,将会使发展中国家的分工优势不再,从而加剧世界发展的不平衡。
上述两方面的效应说明,人工智能的发展既能够造福人类,但又存在加剧发展不平衡的趋势。因此,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上的道义立场就显得非常重要,即促进人工智能的赋权效应,而遏制其离散和极化效应。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不仅是为了自身利益,更是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的希望。尽管中国同美国相比,在大公司、企业生态环境、技术芯片以及核心技术等领域还存在不小差距,但中国在市场需求、应用场景、科研人员储备以及国家战略的支持等方面则具备相当的优势。
这种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国际格局的变化。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发达国家正在朝着相对封闭的方向发展。例如,美国近年来一直试图重回孤立主义旧路,贸易保护主义和技术垄断趋势明显。这种趋势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不希望美国的发达技术轻易流出。因此,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关键领域中,美国等发达国家可能会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尤其是通过限制相关人才和技术的交流,来确保和强化发达国家的既得优势,从而掌握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导权。
然而,与这种霸权思想不同,中国在世界发展问题上的道义立场是明确的。中国反复强调自己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并且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的结构朝着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因此,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上,也天然具备了这样的属性,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与合理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来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变革,进一步改善这些国家的治理状况。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看,中国的这种道义立场,将为世界不平衡格局的改观和全球治理的改善提供技术基础,从而为发展中国家的未来福祉提供希望。
(高奇琦,华东政法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指数研究院院长,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