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告诫跳出“身边小小的悲欢”,习近平这些话意味深长

习近平.jpg

3月4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跳出身边小小的悲欢,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3月4日下午,面对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上近200名全国政协委员,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

早在2016年11月30日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告诫广大文艺工作者“不能沉溺于鲁迅所批评的‘不免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

时隔近三年,在今年两会期间的第一场“下团组”活动中,总书记再谈“跳出身边小小的悲欢”的根本方法:扎根人民。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文艺的经典论述,不仅彰显了浓浓的人民情怀,也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与人民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民离不开文艺,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艺创作的内在动力。人民从来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个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要求越来越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比上年增长8.2%,与快速扩张的文化市场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文化产品创作中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依旧十分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能力与差异化审美需要呼唤越来越多的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精品。

文艺离不开人民,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作方法千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扎根生活、扎根人民。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植根现实生活,反映人民关切,文艺创作才能充满活力;脱离生活实际,忽视人民需要,即使“把手指甲都绞出了水来”,也是无根浮萍。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为文化文艺繁荣提供了广阔空间。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培根铸魂的过程中,只有紧紧依靠人民,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才能突破“小我”,不再为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所诱惑;只有牢牢掌握群众,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真正成为精神家园的守望者、社会价值的风向标、道德航船的压舱石。(海外网评论员 王法治)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