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贫种子播撒在一带一路

“我手中的爱心包裹来自大熊猫的故乡——中国。”近日,缅甸仰光莱达亚区第三小学四年级学生宁懵随伊背上了新书包,她逢人就展示爱心包裹里的一张友谊卡,并夸赞:“里面的东西都很实用,七巧板和画画套装对数学课和美术课帮助很大。”

这份“来自熊猫国度的礼物”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的国际爱心包裹项目——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有需求的小学生捐赠学习用品,以改善基本学习条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裹里有书包、基础文具、美术用品、益智玩具、生活用品五大类105个单件。

“每个爱心包裹都会关怀一个孩子背后的家庭”

“每个爱心包裹都会关怀一个孩子背后的家庭。”据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王行最介绍,爱心包裹项目单笔捐赠金额小、受众多、影响面大,在较短时间内从国内走向国外,并在多个国家得到推广,受到当地政府、社区和民众尤其是学校和学生的热烈欢迎。此前,国际爱心包裹已经在尼泊尔、柬埔寨、缅甸和纳米比亚试点,累计发放5万多个,融入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有需求的小朋友的学习和生活。

2013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了国际化步伐,2015年注册设立缅甸和尼泊尔办公室,在国外落地生根。“这意味着基金会实现从‘不出国门’‘出差式’到‘常驻式’国际化的转变,实现了‘四有’,即有固定办公场所、有固定人员、有长期项目和有长期资金。”王行最说。

“扶贫项目不是短时的一阵风或一阵雨,而是长期存在、持续照耀的阳光。”中国扶贫基金会缅甸办公室主任林媛介绍说,她已经在当地驻扎3年,为了解当地需求,她经常走村入户调查,听取反馈意见。如今缅甸办公室推动的扶贫项目,覆盖公平教育、国际志愿服务、水、健康和卫生等多领域,驻缅扶贫工作惠及4万多人。

王行最说,基金会在做好国内扶贫的同时,积极走出国门,重点关注低收入贫困人口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发展进程。截至2018年底,基金会累计向海外投入资金和物资超过1.6亿元,惠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5万人次,并在缅甸、尼泊尔、柬埔寨、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开展长期发展援助项目。

“雪中送炭,最需要什么就选择做什么”

“雪中送炭,最需要什么就选择做什么。”据王行最介绍,中国扶贫基金会坚持以当地人口的需求为导向,与当地的合作伙伴共同实施项目,围绕消除贫困、零饥饿、健康福祉、优质教育、清洁饮水和体面工作等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开展国际救灾和发展援助工作。

通过调研,中国扶贫基金会发现在埃塞俄比亚,解决饥饿和缺水等生存问题是当务之急。为此,基金会在当地开展微笑儿童学校供餐、水窖、职业培训等项目,一些当地民众的燃眉之急正得到缓解:对于受饥饿影响面临辍学的儿童来说,最开心的是每天在学校都能吃上“微笑儿童学校供餐项目”免费供应的餐食。亚的斯亚贝巴教育局受项目启发,借鉴模式,计划为全市小学提供免费餐食。

对于盖乌德村民阿贝巴叶胡来说,新建成的一个30立方米的水窖储水池,让他再也不用骑上骆驼到15公里以外的社区水池往返4个小时挑水了;对于阿克苏姆小镇妇女海伦来说,“授人以渔”让她从手工老师那里学到了制作石雕工艺品的技能,成为改善生活的转折点。

“对接当地需求,消除贫困,是我们的使命”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王行最说,民间组织的中立性、专业性、创新性和深入社区的特点,在实现民心相通中具有天然优势和特长。走出国门、融入当地开展长期援助项目,进一步推动了各国间的深入交往,拉近了民众的彼此距离。“我们是民心相通、搭建好友谊之桥的使者,同时也希望将中国的减贫经验传递出去,为国际减贫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对接当地需求,消除贫困,是我们的使命。”王行最说,中国扶贫基金会还将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自强项目复制到“一带一路”相关国家。

缅甸胞波助学金项目为缅甸贫困大学生提供1年至4年不等的经济资助和成才支持。目前项目第一批缅甸受益大学生已经完成了4年的大学学业,部分毕业生还通过扶贫基金会举办的招聘推介会与缅甸中资企业达成了就业意向。缅甸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吴汉温昂评价道:“基金会已是缅甸社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仅会促进社会未来的发展,还进一步促进双方友谊和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正从设想转变为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春日里,阿贝巴叶胡靠着水窖在这片缺水的土地上耕耘出了一个小菜园,家里的柠檬树也果实累累。“这颗树今年浇了水,比去年多结了很多果子。”他说。

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国际爱心包裹项目今年计划发放20万个以上的爱心包裹,未来3年发放100万个。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将会和宁懵随伊一样背上新书包,用上新文具……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3月18日第04版 记者 常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