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中感知华夏

2025内罗毕中国春节庙会现场的舞龙表演。新华社记者 韩 旭摄

“金蛇献瑞”巴黎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京剧表演。新华社记者 高 静摄

春节,也被视为“岁首”,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蕴含着“天人和谐,顺天守时”“伦常至上,和睦团圆”“礼尚往来,尊祖敬宗”等传统价值理念。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华民族第一大节的魅力进一步拓展、延伸。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春节作为一个节日集群,包括小年(祭灶)、除夕、正月初一(拜新年)、正月初五(迎财神)、正月初七(人胜节)、元宵节等。这些节日中的很多习俗都体现了对理想人伦关系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节还为离家远行的游子定下了“归期”,无论身在何处,对团圆的向往、家庭的思念、故乡的眷恋都促使他们成为“春运”的一员,带着一身风霜,跨越千山万水,只为家中那一盏灯火。

人们在辞旧迎新之际,互相庆贺,以祝新生。大年夜,年夜饭升腾的热气中,那些带着慰藉的乡味抚平了人们内心的褶皱。初一,祭拜天地,家内拜贺,在祖先牌位前陈列供品,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初二,人们以恭敬之心回馈所受礼遇,在礼物的互赠中实现情感的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更新”与“维系”。初三,送走穷鬼,以祈丰年。初四初五,人们以新的精神面貌迎接神祇,祈求新的一年生产生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俗信仰的外壳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伦和合、兼收并蓄的文化内核。

融通四海,辐射五洲

春节习俗虽然南北有别,但有着共有、共用、共享的节日符号:春联、爆竹、中国结、饺子、年糕、门神、福字、红灯笼、舞龙、舞狮等。这些符号也是海外华人欢度春节时的凝聚点和情感纽带。

在日本,“中国春节祭”上舞龙舞狮、杂技等表演必不可少;在新加坡,华人家庭蒸年糕、贴春联、逛花市,还要遵循中国传统习俗,祭灶、迎神、吃年夜饭;在马来西亚,鲁谷地区的商店会在过年时售卖大红灯笼、春联、工艺品麦穗、童男童女拜年图等,受闽南文化影响,“凤梨”因谐音“旺来”也成为当地华人过春节时必买的吉祥水果。

“有节日就有中华”,海外华人的春节习俗活动更多以公共节庆的形式出现,注重发挥春节的“联欢”功能。加拿大华人社区在春节期间举办的庆祝活动包含舞龙舞狮、武术杂技、歌舞表演、庙会展览等,声势浩大、时间跨度长。澳大利亚悉尼的唐人街以庆贺新春的“醒狮”活动著称,人们怀着对新年的祈福和祝愿,沿着街道给各商号拜年。此外,悉尼华人社团每年也会举办规模盛大的团拜活动。

这些活动既是彰显华人身份的文化符号,也是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春节的海外影响力也大幅度提升。联合国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多国政要向中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全球多个地标建筑在春节期间亮起红色灯光秀,各地唐人街举办华人节日巡游活动。英国、法国等国举办的春节相关庆祝活动上,不仅华人群体积极参与,很多当地民众也加入其中,凸显了中华节日文化的影响力。

价值赓续,意蕴隽永

春节列入人类非遗名录后,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了其所汇聚的东方传统美学之精髓。

春节不断维系和强化着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热闹的活动、大红的春联、喜庆的年画和腾跃的龙舞,昭示着新春盎然的生机。从年夜饭的阖家团圆,到拜年时亲戚邻里的交往,亲情、友情、乡情等情感得以充分释放。国家层面的联欢仪式(如春节联欢晚会),则建立起民众“共祝愿,祖国好”的情感共鸣。

除了传统节俗,近年来,“新年俗”也在不断“出圈”。绽放在全国乡村的一台台内容精彩、富有地方特色的“村晚”,与传统年俗活动相融合,在激发民众情感的同时,重新培育村落集体感。此外,越来越多人在过年时,通过网络集福、发电子年画、逛线上庙会等方式增强节日的仪式感。

随着传统文化类内容在网络视听平台的兴起,人们也可以从短视频和直播中感受到越来越浓的“年味”。春节前后,英歌舞、鱼灯舞、晋南威风锣鼓等非遗项目在短视频平台收获大量关注,带动当地文旅发展。文化类短视频博主对各地民俗活动、传统美食的分享,打破时空限制,成为大众体验不同地域过年习俗的重要渠道。

春节期间,中国人在辞旧迎新、亲朋团聚、欢庆娱乐中所传承和赓续的是古老农耕文明对星象天时的认知,及中国民众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家庭、人与社会关系的智慧。充分挖掘春节民俗的文化内涵,传递正面、积极、具有情感共通性的文化体验,有助于让世界上更多人通过春节,了解中国,感知华夏。(作者毛巧晖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1月27日 第 07 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