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在这头,你在那头

2012年余光中携夫人参加了西湖国际诗会。

本报综合 12月14日,台湾诗人、文学家余光中先生在高雄病逝,享年90岁。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是当代诗坛大家、著名批评家和优秀翻译家。余光中从事文学创作超过半世纪,熟知的诗作有选录课本中的《车过枋寮》《翠玉白菜》《乡愁》等,散文作品有《我的四个假想敌》《听听那冷雨》,翻译则以《梵谷传》最经典、最为人所知。梁实秋曾称赞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一生漂泊,从江南到四川,从大陆到台湾,求学于美国,任教于香港,最终落脚于台湾高雄的西子湾畔,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艺术的熏陶研习,让余光中在中西文学界享有盛誉。

余光中诗文的主题,多离不开“离乡”“乡愁”“孤独”“死亡”。而很多人对他的印象也大多来自那首《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较于《乡愁》,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余光中和杭州渊源颇深。

2012年10月24日,刚刚过完85岁生日的余光中,在夫人的陪同下参加了2012西湖国际诗会。余老现场朗诵起属于他的《断桥残雪》——“黑底相衬匾书的金字,正是‘云水光中’,十景起点,湖光向西南开展,就算桥真的断了,多少故事与柳线争长,怎能就了断,一阵风来,皱了西子的妆镜。”

在余光中眼里,每一次来杭州去西湖,它永远跟6岁第一次见到时那样美。“西湖的美是永恒的,无论是苏东坡之前,还是之后。它一直都是如此美丽动人,吸引着中外游客来膜拜这位女神。”

2012年,余光中受聘为北大“驻校诗人”并参与诗会活动,本报记者潘宁随行采访。这是本报和余老先生的一次亲密接触(详见2012年4月27日杭州日报文化新闻)。

余光中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和余老先生结缘西湖国际诗会的杭州女诗人舒羽,追忆了她和诗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