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界:紓困最需「及時雨」

来源:自由时报

〔記者李雅雯/台北報導〕疫情重創台灣經濟,政府釋出多個企業紓困方案。

工商團體多認為,方案最重要的是執行面上可落實多少,紓困最需要的是「及時雨」,若是來得時間不對、到得晚,企業倒下後,要再搶救就難了。

規模占GDP僅5.5% 可再擴增

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認為,政府推出「一兆救台灣」紓困方案,相較於其他國家投入紓困規模動輒超過GDP(國內生產毛額)的十%,台灣僅約占GDP五.五%,應該考慮再擴大規模;且企業紓困方案最重要的是如何落實,若申請程序繁雜、流程細節慢吞吞,恐造成廠商會以為是「看得到卻吃不到」。

蔡練生舉例,企業需要紓困就是資金有困難,卻可能因業績不好等條件而被銀行拒貸,政府應擴大信保基金額度,縮減申請文件流程、加快處理速度,若拖到企業倒了,這些紓困方案也沒有意義了。

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李育家指出,「紓困」目的在於救急,再晚就失去「及時雨」效果;中小企業最常遇到紓困貸款問題是被要求「授信回存」,金管會應具體要求金融機構不可讓中小企業面臨這樣的窘境。

李育家認為,近幾年稅收狀況不錯,因疫情屬非常時期,除延後繳稅或分期繳稅外,應該考慮降稅,營所稅降到十七%、營業稅降到三%,等到疫情過後再恢復,將錢留在民間,對於促進經濟活力更有幫助。

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也說,目前企業最需要的就是資金挹注,不少企業面臨固定成本支出、客戶訂單量下滑等雙重壓力,但申請貸款實在不容易,政府得在這部分多關切,才能真正達到紓困目的;且地價稅、房屋稅等都該適度減免。

降稅、擴大信保 實質幫助

商業總會理事長賴正鎰也建議調降營所稅和營業稅,這是對企業最直接的幫助,在民進黨完全執政下,修法處理並不難。

他說,現在許多企業缺現金流,沒有營收下,員工薪資仍要照發,就算政府一再呼籲銀行要給予貸款,但企業狀況欠佳,銀行怎麼可能核貸?政府應擴大信用擔保,甚至向銀行承諾可放寬呆帳處理等,才能讓需要紓困的廠商借到錢。

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理事長秦嘉鴻強調,政府拋出紓困方案就要「趕快做」,疫情對於旅遊、餐飲、交通等業別影響很大,紓困貸款、薪資補貼等方案細節都要加快,錯過搶救黃金時間,就失去「救急」目的;另也建議政府考慮調降營所稅和營業稅,廠商沒有收入的話,根本也課不到稅,若調降稅率涉及修法,朝野有共同目標的話,修法根本不是問題。

 

 


AD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