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抓紧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幼儿园,只要符合安全标准、收费合理、家长放心,政府都要支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办好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持续抓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落实。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今年财力虽然很紧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我们要切实把宝贵的资金用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
——摘自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三部分: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
在去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推动教育不断发展,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对乡村教育、“大班额”、幼儿园、高校发展等工作作了具体部署。
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聆听了他们对于如何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的意见建议。
乡村教育发展再添新动能
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这项内容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抓紧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
“教育是扶贫的重要方面。”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兴仁县城南街道鹧鸪园村党支部书记余必丽表示,要加大对乡村小学的建设力度,要加快建设乡村寄宿制学校。
“我们那里很多小孩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然后走上两个小时的路去学校,没有人接送,也没有公交车或者校车。”余必丽说。因此,她希望能够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建设乡村寄宿制学校,让孩子们能够住进学校,既保障了学生安全,也让学生平时有教师辅导。
加大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建设也是余必丽关心的问题。她说:“这个需要出台好的政策支持乡村学校,让学校留得住老师。”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王家娟建议,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补短板,要给校长、教师创造良好环境,想方设法将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农村教师队伍当中,切实提升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舒心。
对乡村学校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希望能够推动农村学校图书馆建设。他说:“一本书可能就会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
“大班额”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城乡学校,班级学生数量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校长刘维朝一直关注着“大班额”的问题。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他曾向李克强总理当面汇报关于“大班额”问题解决的建议。
“解决‘大班额’问题,关键是要加大对教育资金的投入。”刘维朝向记者表示。据他测算,要在2020年前解决湖南省义务教育阶段56人以上的“大班额”,就需要资金约135亿元。
对于农村教育发展,刘维朝建议,出台推动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措施,鼓励城区教师向乡村流动,并予以政策、经费、待遇的保障和落实。同时,可以制定城镇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向农村延展的支持政策,用集团化办学的高效率和集约性补齐农村教育的短板。
幼有所育要得到全面保障
孩子是家庭的天使,让每个孩子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是家长的心愿。
对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完全小学副校长格桑德吉来说,墨脱县教育脱胎换骨般的巨大变革让她无法忘记。格桑德吉是一名有着近20年教龄的教师,当年从不通公路的墨脱外出求学,从内地大学毕业后又返回那里扎根教书护学。“我们墨脱的教育已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政策保障,让我们这些基层教师教书育人信心百倍,干劲十足。”格桑德吉说。
格桑德吉近年来一直在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她认为,有质量的教育就要从幼儿园开始。
墨脱县的帮辛乡以前没有幼儿园,七八岁的孩子直接进入小学,基础差,学习能力和好的学习习惯都很欠缺。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当时还在帮辛乡小学工作的格桑德吉和几位老师商量后,义务办起学前班,帮助孩子们提前打好基础,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墨脱县现在建起了好多幼儿园,家长们都早早地就把孩子们送到学校读书,变化可太大了。”格桑德吉说。
幼儿园建设不足在西藏和全国其他地方不同程度存在。余必丽对此表示担心:“一些小孩的父母很早出去打工,往往是爷爷奶奶带,周围如果没有合适的幼儿园入学就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幼儿园,只要符合安全标准、收费合理、家长放心,政府都要支持。
“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这个,我非常欣慰。”余必丽说。
普惠性幼儿园在过去几年中越来越受关注,这对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有着重要推动意义,但是依然有问题需要解决。
刘维朝表示,虽然一些幼儿园成为普惠园,但是其中幼师的编制没有保障。没有编制的老师,待遇低、流动性大,影响学前教育质量,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双一流”建设亟须深化高校变革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一所大学是否是一流大学,关键看它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的大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向记者表示,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需要的是顺应时代发展,深谙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大学,应该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让学生站上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前沿。
王树国认为,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变革,中国从未像现在这样能直接参与到一次工业革命中来,机遇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教育体制要变革,大学本身也要加强变革,顺应时代的发展。”他说。
推进“双一流”的建设,人才是关键。“钱学森之问”言犹在耳,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任务依然繁重。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河南省委主委张震宇建议,探索建立创新型培育模式。“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育模式和方案,树立创新型人才培育目标,探索建立各具特色、一校一品的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要学习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的育人经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张震宇说。
“我们应该对培养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公开大学校长黄玉山对记者表示。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正处于精力最充沛、学术思想最活跃、创造力最强的时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对推动科学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为此,黄玉山建议,加大对青年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研究经费支持力度,鼓励并支持他们独立开展工作。同时要改善科研基金评审方式,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
人才的评价制度不尽合理是高校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台籍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张雄向记者表示,近些年来,学术成果及人才的评价标准逐渐转到发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论文及其引用频次和影响因子等。“这就导致一些国家发展和行业急需攻关的项目,因为不能发表论文,得不到重视,进展缓慢。”张雄说。
张震宇表示,虽然教育部要求把教学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业绩考核的主要依据,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仍没有得到有效改观。“应尽快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衡量标准和考核办法。”张震宇建议说。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3月11日第06版 记者 张一琪 叶晓楠 张盼 刘少华 鲜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