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人们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中国春节文化体验活动上展示他们亲手制作的剪纸。新华社记者 王天聪 摄
新华社北京1月24日电(记者范源辰、司小萌)“春节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春运,可以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来自巴西的女演员李丹妮这样描述她的春节记忆,“车站的人流络绎不绝,他们的始发站或许不同,但他们奔向的是共同的‘终点站’——家。”
李丹妮来自巴西圣保罗州,在中国已经生活将近11年。从在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学习中文,到参与电影《流浪地球2》的拍摄,再到在中国安家,她切身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也了解了很多关于春节的文化符号。
2015年,李丹妮第一次在中国过春节,和另一位俄罗斯学生一起在中文老师家包饺子。从那时起,她不仅仅把饺子当作一道美食,还在心里为它赋予了团聚和丰收的含义。
1月18日,嘉宾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中国春节文化体验活动上展示自己制作的春节装饰。新华社记者 王天聪 摄
“我属猪,所以我在2019年猪年的时候买了一个红色的猪布偶。”李丹妮向记者展示她的春节收藏品。来到中国后,过年她还会经常穿红色的大衣、袜子,戴红色的围巾。她说,这会在新的一年为她带来好运。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清华大学巴西留学生卫特看来,这并不令人意外。“在中国生活了近十年,我明白春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刻,它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遗产。”
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院长保利诺说,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深入了解人类自身历史,将春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就是在保护人类历史。
“春节申遗成功离不开中国对自身文化的重视和认同,这也为世界人民打开了庆祝中国春节、了解中国文化的大门。”来自巴西的施若杰是浙江外国语学院葡萄牙语专业的教师,据他介绍,巴西的累西腓市和福斯-杜伊瓜苏市已将中国春节列为当地的正式节日。
这是2024年2月14日凌晨在巴西贝洛奥里藏特拍摄的“城市花园”舞校的花车。表演主题为“穿越智慧之路 孔雀遇见龙——巴西-中国文化之旅”,庆祝巴中建交50周年并致敬中国龙年。新华社记者 王天聪 摄
在中国,施若杰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重视,也经常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了解中国传统的节日习俗,和他们讨论中巴两国文化的异同。他认为,中国和巴西的文化交流是很好的范例,向全球彰显了即便是文化传统迥异的两个国家,也能跨越山海,建立坚固友谊。
“在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新年到来之际,我很愿意通过我的社交媒体平台,向更多外国人介绍中国,将包括春节在内的更多优秀文化传播给巴西乃至世界的人民。”李丹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