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位于池袋的东京中华街街景。
(资料图片)
7月15日晚,日本东京练马文化中心小礼堂内座无虚席,东京华侨华人怀着极大的兴趣观看一部名为“梦系池袋”的系列微电影。这部微电影以日本华侨华人的奋斗故事为题材,真实动人的情节引发在场华侨华人观众的强烈共鸣。
这部微电影取材于东京池袋的中华街。作为改革开放以来赴日发展的新一代华侨华人生活的一个缩影,池袋中华街见证了他们的奋斗历程,也在华侨华人群体的通力打造下,在和谐中迎来繁荣。
繁荣见证发展
池袋,繁华的东京都首屈一指的商业中心。以人流匆忙的池袋车站北口为中心的一片街区,成了今天中国游客东京行的必去之处。
在这里,满眼的中文招牌,商铺鳞次栉比。路上行人用中国游客熟悉的乡音交流。中华餐饮店、中华物产店、旅行社、不动产、美容院、文化教育、娱乐业,还有近年进驻的IT产业、贸易公司,等等,让人目不暇接。这片充满活力的商业街区,正是见证了新一代日本华侨华人奋斗与发展的东京中华街。
东京中华街与横滨、神户、长崎这三个日本传统的中华街不同,它不是老华侨开拓的,而是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那是池袋车站北口周边,一片由新一代华侨华人租用的商铺,在池袋本地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中逐渐发展起来。2007年,华人经营的餐馆、杂货店、书店、会社等已达270余家。
2008年1月,当地华侨华人倡议,在池袋建设“东京中华街”。
经过10年建设,当初的构想逐渐实现。有意思的是,东京中华街作为一个商业街区,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边界。对此,《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解释道,定型意味着封闭与限制,他更愿意将东京中华街视为一个“融入当地商业氛围,始终开放发展的商业共同体”。
和谐促进共赢
东京中华街这一繁荣的商业共同体,建设之初曾面临困难与阻碍——主要是当地商户与媒体的不理解、不信任。
为了化解这种误解与偏见,当地华人商户与居民从礼仪规则上尽量做到入乡随俗,积极、主动融入当地商业氛围。
蒋丰介绍了几个细节。华侨华人老板以前在日本24小时营业,池袋当地餐馆都是晚上12时即打烊,如果华侨华人店铺继续24小时营业,将对当地餐馆的经营利益造成损害,不利于自己的长期发展。于是,华侨华人老板纷纷选择只营业到12点。比如,华侨华人商户开业时给邻近的当地商户送上小礼物;组织华人群体上街做义工,主动服务当地社会。包括此次拍摄以池袋为主题的微电影,当地华人商户与居民用这些润物无声的行动,为建设和谐的华人新社区汇入正能量。
有了和谐的经营环境与良好的声誉,中国物美价廉的美食与特产就不愁打不开市场、拉不到回头客。过去,日本人往往只是为了招待华人朋友才会光顾这里;今天,东京中华街的中餐馆与店铺成为不少日本人消费购物的新选择。
对此,蒋丰十分感慨。面对当地社会的怀疑与误解,新一代华人群体没有选择针锋相对,强调分歧,而是积极用行动化解矛盾,主动适应当地的规则与习俗,不断加强交流合作,最终推动了和谐的商业共同体形成。
文化根植血脉
东京中华街和谐繁荣的景象,已成为新一代华侨华人融入当地社会后取得共赢发展的缩影。老一辈华侨华人身上那种团结互助、勤俭节约、踏实肯干的中华民族优良品格,新一代华侨华人不但没有丢掉,反而非常注重传承。
日本神户中华同文学校校长张述洲是一名新华侨,从事教育工作。工作之余,他曾编辑了13年的学校通讯月刊,除了前面的主要内容之外,后面的20多页全是当地华侨企业的“广告”。说是“广告”,却非一般杂志的商业广告那种广而告之的功能,而是更多体现为老一辈华侨华人企业家对教育事业的一份支持、奉献,是一种善举。现在,不少新侨也加入其中。这就是传承。
这种无私回报教育的善举,根本上由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所决定,是中华文化根脉的体现。张述洲时常对新侨及其孩子说:“首先必须要明白你的根在哪儿——你的根深植在中国;然后你带着一颗中国心,带着自己所学会的中国文化才能更好融入当地社会。”
传承中华文化根脉,新一代华侨华人及子女由尴尬的夹缝一代的文化身份变为中日文化沟通的桥梁,在国际视野与多元文化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个人发展。这也正是张述洲及许多华文教育工作者默默耕耘,坚守着这一项“留根工程”的初心与使命。
今天,在东京中华街,在日本更多地方,面向新一代华侨华人及子女的中文学校不断涌现,越来越多新侨及后代开始学中文、了解中华文化,从中汲取中华传统优秀养分;当地华人社区定期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异彩纷呈,也为华侨华人以及日本社会直观了解、体验中国文化打开了窗口。
蒋丰对东京中华街还有更多期待,期待来自中国、聚集此地的中餐品牌在招徕大量食客的同时,在美食中加入更多中华文化的元素。“这样,中华文化与中国故事的宣介可以体现在舌尖上、味蕾上,未来中华饮食或许能成为在日本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媒介。”
(杨 宁 贺文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7月25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