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年味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归家的人们行色匆匆。在外的游子,不管离家多远,总会被一份独特的年味牵引着,踏上归途。那是惦记了一整年的家乡味。

作家汪曾祺在《故乡的食物》中写道:“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的确,在外人看来平平无奇的食物,之所以有着让人魂牵梦萦的神奇力量,只因一条,那是家乡独有的。正因此,一块糖油粑粑、一锅红烧肉、一盘青菜烧豆腐,甚至一碗咸菜汤,都会成为人们对家乡的念想。“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想念家乡的雪。”汪曾祺写出了人们对家乡食物共同的情愫。

导演贾樟柯说:“舌根上有最顽固的乡愁。”离家远行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经历,穿梭在陌生城市的大街小巷,苦苦寻觅着家乡风味。可是,即便是相同食材烹饪出的美食,与记忆中的味道相比,却似乎总是“差点意思”。离家久了,便会发觉,那是附着在食物上的“仪式感”。

有家美食平台发起过这样一个征集:“最能代表你‘家乡味’的食物是什么?”网友这样答道:“我记忆中的家乡味,是爸爸炖的红烧肉,是妈妈熬的老火汤,是大年三十那桌丰盛的年夜饭。”“家乡的味道,就是哪怕我闭上眼,也能清晰地感受到那萦绕在周围的香气,细腻、真实。”我们把对家乡、亲人、故土的思念,全部融进了对家乡食物的渴望。“你的胃属于哪里,你的家乡就在哪里”。此言不虚。

中国幅员辽阔,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地方美食不胜枚举,新春佳肴各有千秋。每一种美食都承载着地方风俗与集体记忆。时代在变化,许多年俗已逐渐被人们淡忘,唯独美食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不曾改变。今天,家乡的美食更是成为人们寻找年味的重要依托。为了迎接春节,人们早早开始置办年货,鸡鸭鱼肉、瓜果点心、地方小吃,只为了在年夜饭的饭桌上,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品尝幸福的滋味。

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将各自的美食打造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通过食物去了解一个地方、了解那里的人,是最直接的途径。

春节,我们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与朋友相会,一顿顿精心准备的食物犒劳着游子的胃,温暖着游子的心。人们在一次次温馨的美食之旅中沉淀内心,找到心灵的归属,重新积蓄起力量。这些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胃里的年味印记,将成为温暖我们一整年的情感治愈剂。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1月30日第12版 尹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