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汪伟秋8月9日报道:在上海历史博物馆的“海派旗袍展”现场,刻着描写张爱玲的一句话。爱玲穿一件桃红的单旗袍,我说好看,她说:“桃红的颜色闻得见香气。”
图片说明:桃红色旗袍
海派旗袍是极具上海地域文化特色的服饰,她诞生在1920的上海,是传统文化与西式文化融合的典范。今天下午,“衷藏雅尚·海上流晖——王水衷捐赠服饰展”开幕式暨文物捐赠仪式在上历博举行。台北中华文物学会理事长、台湾收藏家王水衷先生将其珍藏的338件海派旗袍等服饰和相关饰品慷慨捐赠,并表示这些海派文化的优秀作品能够入藏上历博,是呼吁希望海峡两岸同胞共重中华文化之根。
据悉,王先生捐赠的服饰以海派旗袍为主,还包括清代旗女袍服、长马甲、倒大袖上袄等。其中典型的长马甲、倒大袖圆下摆上袄、阴丹士林旗袍、火腿纹印花旗袍等均是具有代表性的珍贵服饰。本次展览选取王水衷捐赠海派旗袍70余件,分“时尚盛宴文化沙龙”、“现代女性摩登生活”、“民族工业上海制造”三个板块,此外还特别设置了影视放映区,播放《海派旗袍的小故事》。
旗袍风尚始于新文化运动后,在西风东渐带来的新思潮之下应运而生的时装风尚。那个时候的旗袍飞速发展,尤其是在上海,大量吸取了西方的时尚潮流元素,自成一派,海派旗袍也由此诞生。
图片说明:不少游客前来观展留念
其中,“云裳”牌旗袍赫赫有名,由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创立。1927年8月7日,在卡德路(今石门二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路口,一家由沪上文人、社交名流和美术家合作的服装公司开幕,取名“云裳”,“云裳”的典故出自李白描写杨贵妃的著名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寓意了公司以艺术改造时装、美化女性的愿景。“云裳”公司的经营策略,是以世界最流行的装束参以中国的习惯,以国货为主辅以洋货制作时装,定价低廉以便普及。1930年代的时装是美术家时代的时装,相较于巴黎、纽约这些西方大都市,彼时上海时装最具中国特色的核心既是美术。时装从设计到制成,往往由设计师在报刊杂志上刊登设计款式,待读者看重制为成衣。
新文化运动以后,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传统家庭,投身社会活动。旗袍以其简洁的设计和体贴的剪裁,恰到好处地衬托出女性的万种风情,获得她们的青睐。
旗袍的制作是传统的手工艺,旗袍技师身兼设计和制作的职责,精准的量体剪裁,选择适合客人的面料、纹样。而近代民族纺织工业在上海蓬勃发展,机织的纺织品和新式印染技术为旗袍的面料增添了一些新的音符。
图片说明:制作旗袍常常是先提花后印花
发达的民族纺织工业使海派旗袍的面料具有多样性和现代性。制作旗袍的面料织、印十分精细,常常是先提花后印花。经典纹样的旗袍显示了上海与欧洲同步的流行节奏,印染工艺又将外来的与本土的因素融合为上海独有的文化符号。海派旗袍所用的面料既有传统的纺织品,也有西式的纺织品。传统纺织品多为真丝,花纹则绣花、提花均常见。
图片说明:条纹、格纹也是极为时尚的西式纹样
常见于旗袍面料的传统纹饰有牡丹纹、兰花纹、万字纹、龙凤纹等。受西式审美影响而产生的纹样则有玫瑰纹、火腿纹、扇子纹、羽毛纹等。此外,条纹、格纹也是极为时尚的西式纹样。
图片说明:旗袍造型结构发生变化
上历博馆长胡江表示,作为全面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上海城市文化的地志博物馆,目前已收藏各类藏品11万余件,此次的捐赠进一步丰富了服饰收藏。让海派旗袍回到她的发祥地,也表达了以王水衷先生为代表的两岸藏家对传统文化的关怀。
据悉,展览地点为上历博东楼南厅,将由8月10日至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