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 企业发展马力足(聚焦高质量发展·如何抓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着眼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引进国内外顶尖科技人才,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在各地有何新实践?企业、高校、政府怎样协同配合,建立成果转化新机制?人才活力如何激发?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有动力

3月3日,徐工集团矿山装备批量出口发车仪式隆重举行,总价值近2亿元的70台XDA40铰接式自卸车即将奔赴中亚和南非。这一产品打破了外资品牌对该领域核心技术的垄断,使徐工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可以批量生产40吨级铰接式自卸车并出口海外的企业。“大型成套矿山装备是徐工集团和国家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综合实力的标志性体现。这次矿山装备出口海外,创造了中国铰接式自卸车最大批量出口的历史。”徐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民说。

徐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建立了包含技术研究、产品研发、试验检测的三层技术创新体系。同时,还在欧洲、北美、巴西建立研发中心。在工程机械的主要细分门类,徐工已经解决了90%的技术难题。

在创新引领下,2017年,徐工出口同比涨幅近90%,覆盖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继续保持行业出口冠军。“一带一路”沿线产品已覆盖57个国家,销售额占比达72%,30国出口占有率第一。

创新,正是徐工集团快速发展的原动力。同样,民营企业的创新尝试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钙钛矿作为一种人工合成材料,在2009年首次被尝试应用于光伏发电领域后,因为性能优异,成本低廉而大放异彩。杭州纤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姚冀众博士,在2017年带领创业团队研制出钙钛矿光伏组件,光电转换效率提高至17.4%。“我们的成就源自于不断地创新。”姚冀众深有感触。

纤纳光电目前和全球顶尖的研究机构有多种层面的合作。比如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所德国的Julich国家实验室以及本土的浙江大学光电系和高分子系等。这些合作以钙钛矿技术产业化为主体,纤纳光电负责产业化技术的攻关并独立拥有相应的自主知识产权,科研院校和研究所在基础理论层面进行创新。

近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上,美的集团发布了“人机新世代”的发展战略。发布会上,串场的“主持人”是一段音波,开场表演是舞蹈演员与一只机器人手臂合作完成的一段舞蹈。如今,美的集团有了由家电企业向“科技集团”转变的具体部署,美的中央研究院将承担起转变的重任。

美的中央研究院与绝大多数企业研发机构似乎都不一样,固体力学实验室、电机技术研究院、微波技术研究院……很难让人想到这里是一家家电企业的研发机构,倒像是国家或地方综合研究机构。

美的中央研究院的技术研发分为四个层级:产品开发、技术研发、共性技术和材料创新应用、全球性的前沿技术探索。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研究是一个非常烧钱的部门,有些领域的研究要投入几年才有成果出来,有些研究大量经费投入甚至只是证明“此路不通”。“美的集团核心管理层对中央研究院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和理解,每年的投入以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基础性研究需要时间,需要坚持不懈的投入。”美的集团副总裁、中央研究院院长胡志强说。

产学研融合,创新资源活起来

“今年初,由清研智束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国内首台粉床电子束金属3D打印机正式实现产业化,设备刚刚推出就获得了首批4个总共1200多万元的订单。”清研智束总经理郭超向记者介绍。

郭超的另一个身份是清华大学天津高端制造研究院增材制造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在高校,很多手握科技成果的教授,都有和郭超一样创业的梦想,但是科技成果转化难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此,清华大学在全国建立了包括高端院在内的13个外派研究院,为科技与产业的结合、嫁接搭建平台。“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最终仅形成论文发表,或换来各种奖项,然后就放进‘保险箱’里锁起来,很少有人再问。”高端院常务副院长何永勇颇有感触,“成立高端院,就是希望优秀的技术成果不再止步于实验室,而是能够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清科环保、清研华宇、清研智束……一连串以“清”字打头的公司次第呈现,源于清华师生的研发成果,高端院已孵化了10家公司,2017年签订的科研合同总额达亿元。一个高校科研成果产学研转化的新模式日渐成熟:导师带领十几人的学术团队在学校研究基础理论,其中适用于产业化的部分就放到高端院的研究所进行产业化研发和市场开发,公司则致力于生产销售和对接市场,公司在服务市场时遇到的技术难题,又可求助于研究所和学校的研发团队。

“经过多年的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有了较大变化。”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学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伊彤介绍,最初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的需求对接主要是通过政府、中介、熟人等介绍,科技成果转化量少、覆盖面窄。如今高校及科研院所在不同地区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针对性地引入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及其研发团队,又结合当地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需求及特点,成为高等院校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的基地,服务了更多的企业。

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江苏,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也不断探索。“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对提升创新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迫切要求。”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说。

为加大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力度,江苏将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面向国内,着眼于集聚高端科教资源,深化与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更多的人才、知识、技术、信息等创新资源落户江苏。面向国际,深入推进产业创新国际化行动计划,拓展、深化与创新型国家、地区及海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鼓励企业“走出去”,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积极参与全球创新合作与竞争。

股权激励,人才创新有劲头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发展的基础性要素,打造人才高地是浙江杭州余杭区近年来实施“十百千”工程的目标之一。为吸引更多的人来余杭创业、就业,2017年,余杭区出台了“人才新政十条”,比如《余杭区新引进应届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生活安家补贴发放实施细则》,就是为新引进的应届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进行生活安家费补贴的政策。

2017年11月,浙江出台《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行动纲要》,对引进人才各方面的内容做了细致的规定。人才所关心的医疗、教育、居住等各方面内容都提出了保障措施。

2017年以来,浙江省大力创建千人计划产业园,6个省级千人计划产业园已经集聚“国千”人才177名、“省千”人才106名,落户海归项目414个。

吸引人才是一方面,如何更好地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也是一项大课题。围绕科研人员激励,北京在全国率先开展股权激励试点。

随着“京科九条”“京校十条”等文件出台,北京市劳保所以其持有的“博物馆安全监测与应急指挥专有技术”知识产权,入股成立北京北劳科安全科技公司。“其中,无形资产评估作价有500万元,70%奖励给我们这个10人核心团队,算一算,这可是350万元的股权。”项目带头人姚晓晖介绍,其余的30%归劳保所所有。待公司发展壮大后,科研人员每年可以享受分红,积极性空前高涨。公司成立一年来,营业收入已经超过了3000万元。

之前,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的30%归核心研发人员所有,近年来,北京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改革后,分配比例提高到70%以上,且单位可以对科技成果自主处置,不需要再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介绍,截至2016年底,105项股权激励试点方案获得批复,405名科研和管理人员获得股权,激励总额约2.25亿元。实施首都科技创新券政策,2014年以来共安排1亿元财政科研经费,支持了1528家小微企业和80家创业团队,购买高校院所的科研服务,“撬开”实验室大门,唤醒“沉睡”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 人民日报 》( 2018年03月23日   10 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