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新规出台:别想靠办幼儿园“圈钱”

W020181022435344650658.jp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高额的入园费、办学条件堪忧、安全问题频发……一些民办幼儿园的问题不仅让众家长心力交瘁,也时常成为社会焦点。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民办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营利性幼儿园,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营利性幼儿园资产,遏制民办园过度逐利行为。《意见》出台后,涉及民办学前教育领域的上市企业股价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长期以来,幼儿教育问题牵扯着广大家长的神经,让孩子上幼儿园,上一所好的幼儿园,是家长的普遍心愿。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据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学前教育入园儿童1937.95万人,比2016年增加15.87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9.6%,比2016年提高2.2个百分点。

然而,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学前适龄儿童数量巨大,当前的公办幼儿园资源仍处于紧张状态,普惠性幼儿园教育质量也良莠不齐。民办园的发展有效缓解了这一局面,不仅为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拓宽了途径,也为广大家长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随着中国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广大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教育,不惜在上面花费大量精力和资金。部分个人和企业看准学前教育这块“大蛋糕”,引进资本抢占市场。民办园固然需要根据市场获得部分盈利,但是,个别民办园却在发展过程中,一味逐利,忽视教育的本质。有的打着各种旗号噱头,向家长收入天价费用,有的在经营上“打折”,管理、财务、餐饮等方面存在漏洞,甚至有上市企业开办的幼儿园因管理、教师素质等问题,爆出虐待儿童等事件,引起社会广泛担忧。因此,对民办园的改革规范势在必行。

针对《意见》对民办园提出的新规范新要求,部分公众或许会担心影响孩子接受学前教育。实际上,《意见》是对学前教育发展提出的全方位设计。《意见》并不是要限制民办园的发展,而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民办园的办园水平,推动其普惠性、规范化发展,打破个别人利用学前教育的发财梦。《意见》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办园,以此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对民办园的支出举措包括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园的发展。

《意见》为了让老百姓享受更多、更好的学前教育资源,扭转高收费民办园占比偏高的局面,还提出了更多全方位举措。例如,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和支持水平;把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教师队伍也将也得到扩充完善,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那时,家长各类型的学前教育需求将会得到更有效满足。

总之,《意见》的出台,将会推动普惠性幼儿园的发展,限制营利行为,真正让学前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切实缓解公众的教育焦虑。(海外网评论员 孟庆川)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