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新的眼光认识中国

2018“汉语桥—美国校长访华之旅”成员在北京语言大学进行课堂体验。(北京语言大学供图)

“我们来做一个测试,在座的访华团成员会用中文说‘谢谢’‘中国’‘再见’吗……非常好,恭喜大家通过测试。”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与美国大学理事会共同主办的2018“汉语桥—美国校长访华之旅”闭幕式上,美国大学理事会副主席伍雅莲现场做起了“中文水平测试”,并向访华团成员解释道:“‘再见’不是再也不见,而是再次相见。

“近八成的访华团成员在此次来中国之前,对中国所知甚少。但通过参加此次访华团,他们近距离观察和了解了中国。” 伍雅莲说,“这次访华之旅也让我更深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对于教育的重视。”

“要带两个女儿来中国看看”

根据此次访华之旅的日程安排,代表团成员除参加高端对话、教学观摩、文化研修、中美教育合作经验介绍与宣讲会等活动外,还分别前往黑龙江、天津、山东、河南、重庆和广东6个不同的省市进行教学交流。

第一次到中国的美国曼哈顿中学副校长亚金·丁马哈马德觉得“中国太棒了”,让他印象更为深刻的是中国人的热情、善良和谦逊。

亚金·丁马哈马德所在的组赴黑龙江省4天,参观了当地的学校,并和相关学校的校长、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我看到了中国教育体系与美国教育体系的同和异,可以互相借鉴教育经验,希望将来能和中国学校开展一些项目合作。” 亚金·丁马哈马德说。

“出发前,大家都很担心黑龙江的天气寒冷,但是到达哈尔滨后,寒冷的感受就被当地民众的热情融化了。”闭幕式分享会上,赴黑龙江省考察交流的访问团代表也表达了和亚金·丁马哈马德类似的感受,“哈尔滨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在这座城市,你会发现不仅有富有异域风情的建筑,更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碰撞。”

同样是第一次来中国的美国怀俄明州纳特罗纳县一所中学的副校长兰德尔·鲍尔,之前仅仅通过新闻、电影、电视剧、网络等媒介对中国有一点点了解,“这次到中国之后,我发现中国很美,人们也特别友好”。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要带两个女儿来中国看看。”兰德尔·鲍尔告诉记者。

与中国交流非常重要

兰德尔·鲍尔还有个愿望,“希望两个女儿将来都能学中文”,“不仅仅是因为中文现在很流行,我更希望她们能了解中文背后的中国文化”。

6年前,兰德尔·鲍尔所在的中学开设了汉语课程。“我们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对中国的文化和语言有更多的了解,以开阔他们的眼界。” 兰德尔·鲍尔说,“学生们很喜欢汉语和中国文化,对中国也很感兴趣,希望能到中国走走。”

据兰德尔·鲍尔介绍,目前该校有5名中文老师,明年将开设“中文浸入式教学班”。对这个新的项目,家长非常欢迎。“多语言能力非常重要,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学习中文也是了解新的文化和视角。” 兰德尔·鲍尔说。

美国犹他州的瓦萨奇小学则已经开启了“中文浸入式教学”之路。据该校校长雷内·坎丁安介绍,选择中文浸入式课程的学生,每天有一半时间在全中文的环境下学习数学、艺术、科学研究等课程,另一半时间在全英文环境下学习。“家长对这样的课程很是欢迎。”

美国大学理事会中国语言与文化项目副主任弗莱德·霍尔奇对美国的汉语热也深有体会,“汉语在美国越来越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汉语”。 在弗莱德·霍尔奇看来,究其原因,是学习者想了解中国,想与中国人交流。他认为,全球视野下,随着中国的发展,与中国交流非常重要。

提供更多了解世界的机会

“在重庆考察的每一所学校,接触的每一个人都让大家对中国有了切实的感受,体验到了中西文化的和而不同。”

“虽然我们的代表团只去了山东的6所学校,但与校长、老师和学生的对话让大家了解了当代中国的教育现状,感受到了当地老师对教育的认真负责,感受到了中国学生对于未来的清晰规划与责任担当。”

“在河南,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中华武术的魅力,更感受到了拥有国际视野的当地学生的风采。”

……

分赴各地的代表团的具体收获虽然不同,但通过考察和交流,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是相同的。

美国大学理事会常务理事鲍勃·戴维斯多次到访中国,他称赞此次活动是以全新的眼光认识中国的重要机会。

据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汉语桥——美国中小学校长访华之旅”是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多年来为增进美国教育行政官员和中小学校长对中国的了解、推动美国中小学汉语课程改革作出了贡献。

孔子学院总部副总干事、国家汉办副主任静炜表示,尽管大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但作为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为下一代提供更多了解世界的机会,告诉孩子们这个世界有多样的文化、宗族,并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携手探讨、解决人类面临的一些共性的挑战和问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1月23日第09版 记者赵晓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