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队首赴埃及 携手破解古文明密码

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日前开工。图为项目成员在现场工作。
  新华社记者 孟 涛摄

 ■中国考古队与埃及同行联袂对孟图神庙进行考古发掘,是埃中人文领域合作的又一亮点。

  ■中国考古测绘和3D建模的技术非常先进,未来可以快速、精确地再现孟图神庙的风貌。

  ■通过与古老文明的跨时空对话,寻找失落的文明残片,是考古人为两国人民友谊添砖加瓦的最好表达。

  卢克索位于埃及南部,距离首都开罗671公里,是闻名遐迩的历史古城,享有“世界上最大露天博物馆”的美誉。它拥有卡尔纳克神庙、卢克索神庙以及帝王谷、王后谷等考古资源,堪称埃及古文明的精华所在,也被媒体誉为全球考古学的“前沿”。不久前,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考古队首次进驻埃及卢克索,开始与埃及同行联袂对孟图神庙进行考古发掘。“这是埃中人文领域合作的又一亮点”,埃及媒体兴奋地这样评价中国考古队的到来。

  中国考古人员为埃及考古带来新思路、新方法、新发现

  卡尔纳克神庙是古埃及最宏大、最壮观的神庙,它是为了专门祭祀太阳神阿蒙而建造的。作为有着4000多年悠久历史、规模庞大的古迹方阵,卡尔纳克神庙集中了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1世纪的建筑群,仿佛是刻在石头上的古埃及文化灿烂诗篇,其精湛的艺术令人叹为观止。卡尔纳克神庙建筑群内,还隐藏着一座鲜为人知的孟图神庙,这便是中埃联合考古队此番携手作业的对象。

  卢克索旅游公司导游萨拉告诉本报记者,孟图神庙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孟图是古埃及鹰头战神的名字,它也是卢克索的“守护神”。自从上世纪30年代一支法国考古队来过孟图神庙,对它进行了小规模考古作业之后,80年来这里一片沉寂,再没有任何考古发掘活动,成了埃及考古的空白点。

  不久前,中埃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正式启动。在启动仪式现场,记者注意到,4名中国考古队员携带的三维建模技术设备引起5名埃及同行的关注,这些“先进武器”可能成为破译孟图神庙密码的钥匙。据悉,这次联合考古活动预计为期5年,首期挖掘工作将持续3个月。

  卢克索地区文物部主任叶瓦达表示,“埃中首个联合考古项目意义重大,中国在考古领域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相信中国考古人员能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为埃及考古带来新思路、新方法、新发现”。

  联合考古项目中方执行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贾笑冰介绍说,双方将首先开展尝试性挖掘,按照考古规则,循序渐进,逐步了解堆积情况、建造年代等基本信息。贾笑冰称,中埃联合考古队的目标之一,是在考古工作达到一定进度后,使用先进的三维建模技术把遗址做成三维模型,为孟图神庙绘制3D“画像”,以得到遗址的正射影像和直观的平面图等,从而进一步掌握神庙的平面布局、建筑模式等相关信息,以便最终为未来研究、修复和保护神庙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刘国祥说,中国考古测绘和3D建模的技术非常先进,在埃及有很大施展空间,“未来可以快速、精确地再现孟图神庙的风貌”。

  埃及文物部古研究埃及文物司负责人谢里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埃及开展联合考古的国家很多,“眼下,至少有250个国际考古队在埃及进行考古发掘、考古研究及相关的文物保护等工作,仅仅在卢克索地区,就有11支国际考古队,现在,总算把中国考古队盼来了,填补了境内没有中国考古队进行任何考古和研究作业的空白。埃方看好中方的技术、设备、精湛水平和专业精神,相信埃中携手,定能破译出孟图神庙古文明的神秘密码”。

  一带一路建设助推中国考古人员和考古技术加快走向国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表示,中埃文明的交流、两大文明古国的交往,如果能对对方历史文明有更清楚的认知,人文交流将更加深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10年来,中国考古人员开始到国外去考察、发掘和探索。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国考古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如今,中国已在境外20多个国家开展考古工作。埃及主流网站“埃及人”网评论称:“这是埃中两国人文领域合作的又一亮点,‘一带一路’建设助推中国考古人员和考古技术加快走向国际”。

  此次联合考古项目埃方领队萨基尔说,埃中两国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灿烂,又各有特点,两国文化遗产工作既有相似性又有互补性,合作潜力巨大,两国学者把各自的经验用在共同的考古工作中,充分交流,对深入认识两个古老文明大有益处。萨基尔认为,中国拥有遥感技术、三维成像技术、室内科技考古等最先进的考古设备,还有深谙埃及象形文字的专家,这些硬件都是埃中考古合作的有力保障。

  “对一个负责‘寻找失落文明拼图的群体’来说,没什么比能亲手触碰埃及这样古老的文明更让我们兴奋和引以为豪的了。”王巍说,从长江到尼罗河,从殷墟到卢克索,通过与古老文明的跨时空对话,寻找失落的文明残片,是考古人为两国人民友谊添砖加瓦的最好表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