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制图:郭祥
核心阅读
■目前我国认证产业能满足中高端质量需求的服务项目仍然较少,一些高端认证起步较晚,与市场需求、国外机构的差距还比较大
■认证机构要抓住标准化和检测能力两个基点,加强能力建设,提高自身水平
“逐步发展高端认证”“开发更多的自愿性认证服务”“发力产品认证”……经历数年快速发展的认证行业正提出不一样的发展目标。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正处在爬坡过坎的时期,对认证产业提出了更加迫切的新要求。
作为高技术性服务业,认证产业与制造业能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在制造业走向中高端的过程中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市场出现新机遇
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涌现研发检测、产品认证等新需求
手握研发新品,市场不知、不晓怎么办?
上门推销?免费试用?做广告?
可对于工业品,销售对象为下游企业,营销效果欠佳,是否有办法一举获得信任,取得认可?
认证!
“几年前,国内充电缆生产企业纷纷瞄准新能源车这一新兴的大市场,可苦于口说无凭,难以自证实力,于是不少企业主动找到我们,希望能研发一套认证标准,证明其充电缆的安全性。”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简称CQC)有关负责人介绍,当时充电安全虽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在标准领域却是空白,不仅国家标准尚未出台,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也处于欠缺状态。
于是,自2015年开始,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联合德凯集团(简称DEKRA)共同推出了一系列充电电缆及高压线束标准,并提供相应认证服务。“我们推出了联合检测服务,一次检测,企业能同时获得CQC和DEKRA的证书,一份用于开拓国内市场,一份用于开拓欧洲市场。”该负责人说,截至目前,联合检测已服务了100多家企业,帮助其“开疆拓土”。
“对于新产品,特别是一些颠覆性的创新产品,我们尤其需要第三方机构来帮我们把把关、挑挑错,借助第三方机构的公信力来打开市场。”广州某智能机器人制造企业负责人说。
对认证机构来说,此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认证可让认证机构免于低价竞争,获取可观的利润。
“认证机构最理想的状态是从研发阶段即参与企业创新,为企业提供研发检测;待产品相对成熟时,可发布相应的标准,提供产品认证服务;市场成熟后,若须进行强制性认证,可再提供强制性认证服务。”德凯集团东亚南亚区规划发展部总监周旋说。
周旋分析,认证机构全生命周期参与产品培育,有两大好处。一方面,从头参与,认证机构对于技术、产品能有更好的理解,更有利于研发出受行业认可的标准,而一个经受市场考验、认可度高的标准被国家标准采纳的可能性更高,从而提升了机构认证服务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全生命周期参与,也让认证机构能充分赚取从蓝海到红海的全周期利润。
“在发达国家,大企业往往会邀请认证机构参与尖端研发,让认证机构从第三方的角度帮忙‘挑刺’,同时也利用第三方机构全面接触各类前沿技术的优势,帮助企业调整、优化产品。”周旋说。
“目前我国认证产业能满足中高端质量需求的服务项目仍然较少,一些高端认证起步较晚,与市场需求、国外机构的差距还比较大。”中标合信(北京)认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铁男说。
供给能力跟不上
创新动力不足、自身能力不够,认证机构高端认证开发滞后
面对前景广阔、利润可观的市场机遇,一些认证机构为何没能跟上制造业的步伐做大做强呢?
——有认证机构主观能动性差的因素。不少专家坦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市场大、机构少的情形让不少机构过惯了开张即可赚钱的日子,缺乏创新、进取的动力。以机动车整车强制性认证为例,面对中国庞大的机动车市场,全国仅有3家机构拥有实施该强制性认证的资质。
——有客观能力不足的因素。其一,国外的认证机构大多是依托标准、检测技术资源而发展壮大的,相对而言,我国的一些认证机构缺少标准化和检测方面的专业背景,因此开发高端认证的能力较为欠缺。
其二,经验积累欠缺。周旋介绍,在机动车领域,作为一家德国企业,德凯拥有逾90年的检测经验。“而纵观中国认证产业的发展,只有短短30多年的历史,2002年前,整个认证产业还处于借鉴、培育阶段,认证机构对认证或者所属行业的认识、积累还远远不够。”李铁男说。
其三,技术投入不足。一些认证机构往往缺乏创新和技术储备的意识,技术投入少。业内专家表示,过去一些企业对认证的作用理解不够,要么是为了满足有关要求不得已参与认证活动,如强制性认证,或是为了招投标而进行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要么是以拿到认证证书为一项荣誉而实施认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认证机构对技术投入的积极性。
这样一来,就导致我国形成了以满足安全底线要求为主的供给结构,能实现“拉高线”功能的认证供给较少,整体供给质量不高。
当然,良好的改变也正在发生。近两年,随着我国认证市场准入的逐渐放开,竞争逐步加剧,在一些较为同质化的认证服务领域甚至出现了低价竞争的局面。这让不少认证企业开始寻求突破。
截至2018年底,认证行业共有有效自愿性认证证书129.4万张。其中,管理体系认证证书98.33万张,服务认证颁发证书1.25万张,自愿性工业产品认证证书24.17万张。
“尤其是制造业,已成为认证行业发力的集中点,例如近年来,行业先后推出了北斗导航系统的检验检测认证体系,保障北斗系统产品的安全性;推出了城轨认证制度,助推高铁‘走出去’;推出了航空领域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用于大飞机项目的质量管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刘卫军说,当然,我国的自愿性认证尤其是产品认证市场潜力巨大,亟待开发。
苦练内功补短板
认证行业要发展,离不开与制造业间的良性互动
面对机遇,正视不足、补齐短板是正道。“认证机构要抓住标准化和检测能力两个基点,加强能力建设,提高自身水平。”李铁男说。
认证的依据是标准,无标准则无认证。所谓标准化能力指的是标准研发、制定的能力。只有拥有标准化能力,认证机构才可能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认证服务,才能真正服务好制造业。检测能力,则包括实验室的水平,以及对检测方法、程序的开发能力。
李铁男表示,要增强机构的标准化能力,关键在人,各机构亟须搭建起一支既懂标准制定,又懂行业的队伍。要增强检测能力,除了设备的投入,也离不开人才。如何吸引、稳定一支合格的认证队伍,是认证机构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其次,就是技术的积累。发展到现阶段,认证已不再是大家想象中以人工为主的工作方式。周旋介绍,德凯在对发电机进行检修试验时,已不再采用停机、将发电机转子抽出检测的方式,而是使用一个不到2厘米厚的小机器人,可以直接钻入发电机组内部,利用自身配备的高清摄像头和敲击锤、感应线圈,一次性完成所有检测项目。“更重要的是,该机器人是由德凯利用自身的技术储备,完全自主研发的。”
而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技术的积累,并购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方式。有专家表示,每当国外的认证机构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为了弥补自身在该领域的技术差距,往往会收购该领域的相关公司,再结合自身的检测经验,从而在短时间内研发出具备竞争力的服务产品。
“需要强调的是,认证行业要发展,离不开与制造业间的良性互动。”李铁男说,好的认证服务能帮助制造业加速迈向中高端,而好的认证服务的推广也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持。
李铁男举例说,雨林联盟认证之所以能成为最受认可的国际可持续农业认证制度之一,就得益于联合利华、宜家、都乐等企业对其采购的茶叶、咖啡、巧克力等提出了雨林联盟认证要求,从而帮助雨林联盟认证迅速推广。
目前,不少国内的大企业也已开始行动,采取第三方认证的方式来进行供应商品质管控,实现与认证机构间的良性互动。
此外,社会信用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小觑。“认证是基于社会信用与市场经济,由市场自主选择发展起来的技术服务产业。对认证企业而言,竞争力的高下取决于其认证公信力,即社会对其认证的认可度。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逐步完善,认证机构公信力的构建及发展会越来越好。”天津华诚认证总经理郑元辉说。
《人民日报》(2019年01月09日18版 记者 李心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