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章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今年是西藏民主改革60年。下面来关注央视新闻中心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布达拉宫管理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制作的独家系列报道《守护布达拉宫千年珍宝》。
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丰富,是重要的文史宝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今年开始,国家将投入3亿元专项资金,开展布达拉宫最大规模的古籍文献保护与利用工作,以摸清家底,建立数据库。一起来看记者的全纪录。
央视记者陈琴说,现在我们是来到了布达拉宫白宫的第七层,这里也是古籍文献普查的现场,当然也是他们的一个文物库房。那么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我们也是走进了他们的普查现场。这里也是布宫的一个很传统的建筑,一层又一层。现在我们来到第四道门,我们走进来看一下,这就是现场普查的情况。
在这里我们看见墙壁的四周有很多这样的大的木柜子,我们看到这些经书,都是这次要普查的吗?
布达拉宫管理处文保科科长边巴洛桑说,对对,都是要普查的。2001函,这个就是我们的文物编号。
布达拉宫是重要的古籍文献收藏单位,工作人员正在对2800多函古籍进行普查登记,包括登录、称重、照相、编号等十几项内容,相当于每函古籍都有了身份证。
布达拉宫管理处文保科科长边巴洛桑说,以前做的时候,我们主要是藏文做的登记,然后这次我们第一个是数字化、现代化,电脑拍照,以后我们要建立数据库的。
布达拉宫珍藏的4万多函古籍,内容涉及佛教经典、医药学、史学、戏剧、各种志书目录等,包括具有极高文物和文献价值的国家一级文物贝叶经。
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研究员白张说,这种类似的(古籍)看过,但是真正能摸到今天是第一次。
其实,布达拉宫古籍的普查与保护,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了,但因藏量大,种类多,普查难度相当大。与过去不同,这次大规模普查登录,是按照国家古籍文献普查标准进行。
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研究员白张说,第一个我们要了解它的藏量是多少,然后第二个就是古籍的破损程度也好,然后它的文物价值多少。然后第三个就是文献的参考价值,这三种方面来说我觉得普查的意义特别大。
从用藏汉两种文字信息登记,到检查是否有破损和残缺,再到每函古籍还要把封面、封底和中间的文本拍摄3到4张照片存档等等,所有的程序都十分严谨,因此普查登录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预计要花费十年的时间。
边巴洛桑说,我们的目的也是让这些古籍活起来,以后我们建立一个图书室也可以,图书库也可以,用现代化科技电脑的手段,让外面的人了解这些东西。
此次古籍保护,也是布达拉宫管理处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包括可预防性保护、抢救性保护修复、数字化保护、展示利用四个部分。存放于布达拉宫多个殿堂和库房里的经书,将逐步以藏、汉双语信息数字化方式登录,而不再束之高阁。
而在布达拉宫的另一个殿堂,这些珍贵的古籍,封面装帧有精美的图画,用端庄整齐的乌金体写成,年代可以上溯到清代。今年3月,在布达拉宫生活了20多年的灯香师洛桑曲扎,和大家一起开始对这批古籍,进行除尘、登录、修补等。
布达拉宫殿堂管理科灯香组组长洛桑曲扎说,现在普查到的就是六世达赖喇嘛的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很珍贵,起码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平时普查的时候很耐心、细心地去进行登记记录,因为这些我们工作人员努力做到最好,做到完美。
每一部经书在普查完成后,还以传统的梵夹装的形式,用包经布重新包装好。
布达拉宫管理处古籍文献专家索南航旦说,一个民族的文化深层次的传承就依靠这种古籍文献,现在我们一个是整理编纂以后可能要出版,它这样的话那就是公诸于世,那对这个文化了解的人更多。
就像埃及金字塔之谜一样,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藏式宫殿群,是如何建造在海拔3700米的红山之上的?它有没有建筑图纸?
央视记者获批走进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首次用镜头记录了来自300多年前、珍贵的布达拉宫建筑设计图。
央视记者李朕说,欣赏布达拉宫有很多角度,而在雪城,尽在眼前的布达拉宫更显得雄伟,让人赞叹三百多年前古代建筑设计师们的伟大和智慧。有人说,布达拉宫是一座没有图纸的建筑,其实今天我们要揭秘的就是来自300多年前的布达拉宫建筑设计图
存放于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的这份布达拉宫建筑设计图,是用天然矿物颜料,绘制在细腻厚实的画布上。从左向右,徐徐展开,左下角,寥寥几笔,勾勒出红山的图样。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635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之后,历经雷击和战火,主要剩下法王修行洞。直到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开始重建白宫。1694年,完成红宫修建。
图纸向右继续展开,只见44个醒目的红色小方块,它们代表着44根殿堂木柱,中间还有藏文书写的“措钦司西平措”,意思是西有寂圆满大殿,这就是布达拉宫最大的宫殿西大殿了,面积725平方米。此外,石木结构的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都有相应的名字。
工作人员在布达拉宫古籍普查时,找到了当时红宫修建时的记载。320多年过去了,古代藏族建筑设计师们的智慧,依然令人赞叹,并且为布达拉宫古建筑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无论是建筑构造上的上窄下宽、高低错落,还是用色上的巧妙精细;红、白、黄、绿、蓝、黑等颜色,将布达拉宫装扮成一座色彩之城,取法自然、古韵悠悠!
为了守护好布达拉宫的千年珍宝,守护好独一无二的建筑群,在布达拉宫还有一些特别的工种,比如制作窗帘的裁缝、经书修复师、保卫消防安全的人员,他们默默无闻,通力合作,只为当好布达拉宫守护人。
为布达拉宫“遮风挡雨”的裁缝师仁青说,我叫仁青,到布达拉宫工作已经十六年了。我做的窗帘、还有香布这些,主要是为了更好保护古建筑,防止雨水侵蚀。
去修缮牦纛的时候,有点怕滑下去,戴上安全带就有了保障。
有很多人,从很远的地方专门来看布达拉宫。在布达拉宫工作真是一种福气,这是世界级文化遗产所以我也尽心尽力做到最好,直到干不动为止,这是我的决心。
布达拉宫古籍修复中心负责人格桑曲吉说,我叫格桑曲吉,我在布宫工作已经有7年的时间了,从事经书整理工作,在整理过程中,看到不少经书,因为年代久远而破损,亟需抢救。
2017年我们正式成立古籍修复中心,我也加入进来,保护古籍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和使命。每修完一部经书,都挺有成就感,期待下一部。
我也希望自己能像那些老专家一样,一生只做一件事。
我是布达拉官古籍守护人格桑曲吉。
拉萨消防救援支队布达拉宫消防中队副中队长缑旭飞说,我叫缑旭飞,是布达拉宫消防中队的副中队长,在我来到布达拉宫的1000多个日子里,每天都是提心吊胆、战战兢兢!
因为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布达拉宫,不允许有任何差错。每天闭宫后,为了确保香炉和酥油灯完全熄灭,我们都要用手检查一遍香灰才放心。每次演练,200多米的距离,我们最快跑出了45秒,每快1秒,布达拉宫就更安全一分。我在布达拉宫,我是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