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评:非洲三国呼吁恢复象牙交易背后的发展困境

内文图.jpg

2011年7月20日,在肯尼亚察沃国家公园内五吨走私象牙被焚烧,以呼吁保护大象。图片来源:中新网

据英国《卫报》报道,目前拥有非洲象最多的南部非洲三国——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准备在即将于本月举行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以下简称CITES)缔约方大会上提出申请,要求CITES放松象牙交易禁令。

对于这一申请,津巴布韦信息部发言人称,出售象牙所获得的收入可以为大象保护项目提供资金,并为在自然保护区附近生活的民众提供补贴。根据这名官员的说法,津巴布韦目前持有的象牙库存价值已经超过3亿美元。

出售象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大象?这怎么听都像是个悖论,但这的确是陷入“保大象”还是“保民生”困境中的非洲国家所不得不面临的现实抉择。

首先,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三国均面临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由于受到西方国家制裁,津巴布韦经济一直陷于困境,2018年以来,受到美元走强、国内政局动荡等因素的影响,津巴布韦经济增长缓慢,物价大幅上涨。今年3月津巴布韦官员称,由于受到旱灾影响,津巴布韦将有超过700万人面临食物短缺。而博茨瓦纳的经济由于过度依赖钻石业和旅游业,在过去几年间受全球经济动荡影响遭到不小的冲击,世界银行的报告称,经济多元化转型不顺利、贫困率接近20%和非洲第二高的艾滋病感染率都在威胁该国经济成长的前景;纳米比亚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受到主要出口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下跌、持续旱灾和政府债务过快增长等因素影响,过去几年经济遭遇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很难有足够的资金维持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等机构的正常运行:津巴布韦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局官员就表示,目前津国内的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已经很难维持正常的大象保护工作,该国现在有野生大象约8.5万头,远远超过有关机构5.5头的保护能力。

其次,受气候变化、人口增长、保护力度加强等因素影响,三国“人象冲突”日益加剧。得益于保护力度的加强,三国的大象数量在过去十几年间都出现了增长。博茨瓦纳的大象数量从1991年的5.5万头增长到如今的16万头,纳米比亚的大象数量则从1995年的7500头上涨到现在的2.4万头。但在大象数量恢复的同时,这些国家的人口也在增加,需要开垦的农田面积也随之增长,人类居住地的面积也在扩展;另一方面,根据《国家地理杂志》的报道,受到气候变化等的影响,为了寻找食物和水源,非洲大象的活动面积也在扩大,这些都导致人类与大象之间的冲突明显增加。津巴布韦政府的统计显示,过去5年,该国约有200人死于大象攻击,其中40%是由于大象为寻找水源而进入人类居住地。大象闯入的同时也导致保护区附近的居民失去了约7000公顷的农作物。

最后,三国提出这一意见也是为了在非洲野生动物保护领域谋取更多话语权。实际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濒危物种保护领域,西方国家和一些非政府组织拥有极大的话语权,他们制定和推动的政策往往更倾向于如何保护濒危物种,而不是如何促进人类和野生动物的和谐共处。在这些非洲国家看来,西方国家提出的措施,并未考虑到这些国家自身利益。以象牙为例,动物保护组织表示合法化象牙销售将导致盗猎现象大幅增长,但纳米比亚官员就抱怨称,由于大象自然死亡等原因,该国象牙库存这几年一直在不停增长,但苦于无法出售,怎么处理这些象牙就成了该国的一大负担。博茨瓦纳总统马西西则表示,非洲国家不应该成为成功保护大象的“受害者”,“西方必须向我们学习如何保护,而不是教育我们该怎么做”。

保护大象等濒危野生动物,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物种多样性的必要措施。然而,这些物种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生活的土地同样也是人类生活的土地,如何在濒危物种保护与人类自身的发展之间谋取平衡,才应该是接下来更值得各国考虑的问题。(海外网评论员 聂舒翼)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