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5月24日,在英国伦敦唐宁街10号首相府,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说,她将于6月7日辞去保守党领导人一职。阿尔贝托·佩扎利摄(新华社发)
“感谢让我有这个机会为我热爱的国家服务。”哽咽着念完辞职声明的最后一句,特雷莎·梅转身走向唐宁街10号的大门,背影极其落寞。从“梅”有办法到“没有办法”,在经历了长达近3年的“脱欧”拉锯战后,英国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即将黯然下台。
当地时间5月24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宣布,将于6月7日卸任英国保守党领袖职务,并待新的领导人就位后,辞去英国首相一职。
最后一根稻草落下
“梅的首相职位因内阁倒戈、议会哗变以及选民在英国‘脱欧’问题上的强烈反弹而陷入瘫痪。”英国《金融时报》称。
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之后,肩负“脱欧”使命上任的特雷莎·梅或许不会想到,她最终又因“脱欧”被迫离开。
据路透社报道,特雷莎·梅与欧盟达成的“脱欧”协议连续4次遭英国议会下院否决,原定3月29日的“脱欧”日期被迫延迟至10月31日。“脱欧”进程陷入停滞,英国保守党内要求再次对首相进行不信任投票的呼声持续不断,迫使特雷莎·梅尽早下台。
自3年前临危受命以来,特雷莎·梅一直努力寻找一份各方都可接受的“脱欧”方案,却始终阻力重重。
3月,特雷莎·梅曾表示,如果支持“脱欧”的议员们愿意支持她与欧盟达成的“脱欧”协议,她愿意辞去首相职务。
“那时已有些悲壮。特雷莎·梅想用自己的下台换取‘脱欧’协议的通过,但没有成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在5月21日公布的“最后版本”中,特雷莎·梅孤注一掷,欲以同意议会决定是否举行二次公投为条件,为协议做最后一搏,却引发来自反对党工党的强烈反对和保守党阵营的公开否决。下议院领袖利德索姆认为新方案无法兑现公投结果,随即辞职,成为压垮特雷莎·梅的最后一根稻草。
“布雷迪向梅明确表示,她所修改的‘脱欧’协议不可能赢得英国议会的支持,而且她所在政党已经对她失去了信心。”《金融时报》称,24日,特雷莎·梅与保守党后座议员组成的“1922委员会”主席格雷厄姆·布雷迪举行会议后,最终“向不可避免的结果屈服”。
回望过去3年,为了完成“脱欧”使命,特雷莎·梅可谓竭尽全力。
“在特雷莎·梅任职期间,整个英国社会围绕‘脱欧’、‘留欧’的风险和收益进行了充分讨论。虽然最终‘脱欧’协议文本没有得到英国议会通过,但是在与欧盟多轮顽强谈判之后,特雷莎·梅为未来英国‘脱欧’确定了基本的方向和文本。”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教授赵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是特雷莎·梅的贡献。
然而,如分析所言,作为一名“脱欧”首相,特雷莎·梅从一开始就在走钢丝。为了换取支持,她每让一步,接踵而来的是来自另一方阵营强烈的反对,直到最终无路可走。
拖累英国和欧盟
自上台以来,特雷莎·梅的目标非常清晰:让英国有序平稳地“脱欧”,避免英国利益受到过度冲击。然而,初衷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特雷莎·梅走到今天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她作为一个坚定的‘留欧派’,却要领导‘脱欧’进程。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赵柯分析称,根据特雷莎·梅与欧盟谈判达成的协议文本,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安全等各领域仍与欧盟保持密切联系,只是在法律意义上脱离欧盟。
这份被指“过软”的方案,饱受来自英国国内各派的争议:“硬脱欧派”批其“假脱欧”,违背民众公投“脱欧”的本意;“留欧派”认为协议有损主权,使英国仍需遵守欧盟各项规则,却无法享有相应的权利和话语权;工党虽然赞同“软脱欧”,却想自己牵头,不愿与特雷莎·梅政府合作……基于各自利益,各方激烈博弈,达成共识遥遥无期。
“英国国内政治斗争极其复杂,保守党内进一步分裂,工党没有承担反对党责任,这将特雷莎·梅拖入泥潭,使她提出的看上去稳妥的方案最终无法达成。”崔洪建说。
实际上,这场熬人的“脱欧”拉锯战,拖累的还有英国和欧盟。
路透社称,特雷莎·梅留给继任者的是一个深陷分歧的国家,还有一群在如何、何时以及是否“脱欧”的问题上陷入僵局的政治精英。
自“脱欧”公投以来,“留欧”还是“脱欧”,“软脱”还是“硬脱”,众多争论前所未有地撕裂着英国社会。“英国政治开始出现了极端化、碎片化的现象,没有共识,各党派都在为各自的利益争斗,似乎没有人去关心共同的国家利益并为此承担责任。”崔洪建指出,英国本身也正因为“脱欧”陷入一个困境。
欧盟同样不堪其扰。日前落幕的欧洲议会选举就因英国“脱欧”的不确定性一度面临席位分配难题。最终,因为“脱欧”协议无法正式生效,英国不得不参加选举。
对此,经济学人智库分析师彼得·塞雷蒂充满担忧:“英国参与选举将极大分散人们对竞选期间更实质性欧盟政策问题的注意力,为整个欧盟内的欧洲怀疑论者政党提供反欧洲言论的弹药。”
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也曾直言,英国长期处于不退不留的状态,已经引发许多欧盟国家对其带来连锁反应的担心。
各方是时候反思了
“后特雷莎·梅时代”即将开启。谁来掌舵?“脱欧”路向何方?英国又将何去何从?一系列问题潜藏着一系列变数。
自6月10日起,保守党将开始选举新党首。候选名单包括前外交大臣约翰逊在内的20余人。由于英国距离2022年大选还有两年多时间,因此作为执政党,保守党党内选举胜出者将直接出任新首相。
“新的领导人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脱欧’接下来的方向。”崔洪建指出,选出一名既能稳住保守党阵营又能避免“脱欧”极端选择的新党首,是保守党需要走好的第一步。
不少英媒估计,作为“硬脱欧派”代表的约翰逊胜出概率较大。一些分析由此认为,英国最终选择“硬脱欧”甚至“无协议脱欧”的可能性正在上升。
不过,在赵柯看来,目前仍可对英国“软脱欧”持谨慎乐观态度。“整个‘脱欧’进程让更多英国人意识到与欧盟保持紧密联系的重要性。此外,英国与欧盟的政治精英,即便是‘硬脱欧派’,也都知道‘无协议脱欧’存在巨大风险。‘软脱欧’对双方更好,这仍是一个政治共识,也是英国社会的一股强大民意。”
无论如何,英国“脱欧”走到这一步,是时候需要反思了。而反思者,显然不只是无力完成“脱欧”使命的特雷莎·梅政府。
“作为反对党,工党虽然主张‘软脱欧’,却因党派利益,并未在很多议题上配合特雷莎·梅政府,以致未能形成一个跨党派的共识。”赵柯认为,工党的破坏性反对,而非建设性反对,是特雷莎·梅的“脱欧”协议文本在议会总是无法通过的原因之一。
欧盟也应从中警醒。自“脱欧”谈判启动以来,欧盟始终态度强硬、条件苛刻。压力之下,特雷莎·梅政府做出不少让步,却使“脱欧”协议文本在英国国内激起多次反弹。
“欧盟希望以此惩罚英国,让其吃尽‘脱欧’苦头,并以儆效尤。但这应有限度。”崔洪建指出,一方面,英国陷入“脱欧”僵局,欧盟难逃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欧盟对英国的惩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在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妥协不是一个肮脏的词语。生活在于妥协。”在24日的辞职声明中,特雷莎·梅借用人道主义者尼古拉斯·温顿曾经给她的这句忠告,仍在试图呼吁各方妥协。不知她的最后一次努力能否成功。
本报记者 严 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5月28日 第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