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如何应对受歧视状况?华人律师朱小久这样改变了新西兰婆婆的偏见……

来源:中国侨网

“新冠肺炎疫情下,包括华侨华人在内的亚裔遭受歧视现象有所增加,其中部分原因就在于当地人对我们不够了解。”

近日在接受小侨专访时,华人律师、英中律师协会会长朱小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示,反对种族歧视,需要让华人的声音“被听见”,华人的善举“被看见”。


图为朱小久。

曾遭受婆婆偏见 她用行动感化

朱小久是著名爱国将领张治中将军的外孙女。她向记者透露,因为自己的华人身份,早年她也曾受到新西兰婆婆的偏见。

“第一次见面时,婆婆的第一句话就是,‘so you come from the communist red China’(你来自共产主义红色中国?)?’从她眼神中我看到怀疑和偏见。”朱小久告诉小侨,因为婆婆本身对中国的事情知之甚少,当时又听到一些关于中国的反面宣传,所以会感觉到她对中国、以及对自己有一些偏见。

朱小久并未因此生气,而是耐心向婆婆讲中国的故事、长大的经历,通过自己得体有礼的举止、勤恳的工作和生活态度,让婆婆了解中国,从而让婆婆对中国产生好感。

“我们后来是很好的朋友,她还给我讲她儿子的有趣故事。”朱小久说,婆婆生前每次到英国,自己都悉心照顾好婆婆,给婆婆做饭,陪婆婆买衣服等。

“我觉得自己的故事很普通。”朱小久表示,很多当地人由于西方媒体宣传,在认识中国人之前,会带有很多成见。所以,作为海外华侨华人一定要与当地人多交流,让所在国人看到和体会到华侨华人的素质、文化和修养,他们自然会产生好感。


图为朱小久与婆婆、先生和儿子合影。(受访者供图)

要让华人的声音和善举“被听见”“被看见”

自从疫情在海外蔓延以来,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或捐款捐物、或奋战一线、或提供暖心服务,与当地守望相助、共渡难关。但与之相伴,包括华侨华人在内的亚裔也成为遭受歧视最多的群体。

“这其中一方面原因在于当地某些人的无知、缺乏社会公德教育;另一方面则在于,华侨华人做的善事少有人知道。”朱小久举例道,诸如侨胞为当地医院捐助防疫物资等,当地医院往往感激不已,但常常因为缺少媒体宣传,使他们的善举不被当地主流大多数人知晓。


海外华人公益协会向英国医院捐赠5万只CE认准的医用外科口罩。(《欧洲时报》)

朱小久认为,华侨华人生活在海外,应当通过媒体适当宣传等方式,不仅在华人圈,而且在主流社会让更多当地人看到华侨华人的善举,这样才能得到本地人的更多理解与尊重。

“另一方面,华侨华人也应当更加主动关注、并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朱小久说,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当地活动、增加与当地主流社会人群的交流互动等方式,让侨胞得到更多认可,也有助于中国形象、华人形象在海外的树立。

“但如若遇到种族歧视,华侨华人一定要报警。”朱小久强调,华人对报警意识不强,但只有报警数据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当地政府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英国国会内没有华人议员为华人发声,如果自己再不发声,很难维护华侨华人群体利益。”

结合美国非裔乔治·弗洛伊德事件,朱小久表示,如果当时没有媒体报道、当事人家属等不发声,就不可能引起当地政府如此关注,更不会引发世界多国的反种族歧视示威游行。


当地时间6月6日,约1.5万人聚集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举行示威,纪念在美国警察暴力执法中丧生的乔治·弗洛伊德,抗议种族主义和警察暴力。图为在亚历山大广场外围被警方隔开的示威者久久不肯散去。中新社记者 彭大伟 摄

“由来已久的种族歧视问题借此被推到了国际层面。”她说,也希望各国借此机会关注并重视华人遭受种族歧视的问题,以推动改善华侨华人在当地的境况。

为反对种族歧视“鼓与呼”

事实上,自从业以来,朱小久主要从事民法领域,而种族歧视属于刑法范畴。但疫情下,因听闻种族歧视行为,包括一些华人孩子在学校遭受歧视后,她便开始为反对种族歧视“鼓与呼”。

录制反对种族歧视视频、撰文教导侨胞正确面对种族歧视、联合当地华社举办网上讲座等,自2月以来,朱小久一直忙个不停。近日,她又发起了建立“国际华人应对种族歧视联盟”的倡议。

发起一周,已经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律师、侨领和媒体人的关注。每天,大家都在微信群里分享、交流关于种族歧视的内容信息,亦通过转发扩散,引起更多人关注。

“未来,我们会邀请更多国家的代表加入,借助各种社交平台的力量,加大宣传力度,真正起到维护华侨华人权益的作用。”朱小久表示,也希望以此鼓励华侨华人在遇到种族歧视时勇于“发声”,同时积极融入当地主流,提升海外华侨华人在居住国的地位和形象,从正面减少种族歧视事件的发生。

“反对种族歧视之路就像一场长途跋涉,既然开始了就会一直走下去。”朱小久说,她也会团结更多的人一起走下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