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在中国西安举行的首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上,来自亚洲21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的150位代表与会,会上正式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发布《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西安宣言》。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也同步启动。
一
在以文化和自然遗产促进交流互鉴的过程中,秉持“公共、真实、实践”的遗产传播原则,是实现对话、合作、抵御风险、广泛提升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基石与重要途径。
2021年10月,参加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对话会的代表在北京发出倡议:合作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2023年4月,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启动。
2025年2月的最后两天,以“共同愿景”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于中国云南公布、推介了12项保护实践成果。其中,中国东南大学和缅甸宗教事务与文化部一起呈现了“缅甸妙乌古城保护及发展规划”项目进展。
妙乌古城早在1996年便已进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但缺少“申遗”所需的基础研究。“几乎没有太多历史资料,所以许多工作需要从零开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董卫是项目主要负责人。他在推介现场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国家文物局、缅甸宗教事务与文化部及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的支持下,东南大学的科研团队先后15次赴缅甸,对“预备名单”中的妙乌古城和曼德勒古城群多座古城开展测绘、调研,构建了完整的妙乌遗产信息数据库和保护与发展规划。这为“申遗”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仅仅又过了20余个日夜——说实话,大家还未从这些成果带来的新鲜和暖意中缓过神儿来——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我向董卫询问灾情。“震中距我们调研过的古城遗址很近。”他描述说,“我们这两天一直与缅甸的考古、世界遗产相关部门保持联系。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古城受到比较严重的损坏。”
“缅甸妙乌古城保护及发展规划”项目以“合作贡献”“科技创新”获评“进取案例”。除此之外,2019年,中国东南大学与缅甸因瓦考古博物馆、曼德勒理工大学相互积极配合,还对因瓦古城进行了系统性调研。董卫深夜发来了缅甸同行拍摄的地震现场照片,那熟悉的宫殿、古塔已面目全非。
前后比对,我俩几乎没有再说一句话。心太疼的时候,言语难以形容。
当时,项目团队对曼德勒古城群的因瓦、实皆、阿马拉布拉、曼德勒、敏贡古城都进行了调研,但中缅双方只来得及对因瓦古城使用无人机测绘了地图,对其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几座建筑开展了详细测绘和数字建模,而有些就在此次灾害中受到严重损坏。
“从未来看,这些交流和成果就非常珍贵了。”董卫开始重新判读自己的这项工作。
二
1979年,亚洲国家伊朗和尼泊尔,有4项文化遗产、1项自然遗产最先出现在《世界遗产名录》中。亚洲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还是当今世界上发展速度快、充满活力的地区。40余年来,灾害、濒危、合作、修复、创造、憧憬起伏交织,构成了亚洲世界遗产的发展主题。
从全球来看,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世界遗产”已逐渐成为社会生产资源并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深度融合;人们寄望于有效、有力、可复制到世界各地的实例与方案,共同面对来自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种种难题并能延续和平予未来。此时,基于遗产价值的“真实”,着眼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公共”视野,坚信且不放弃“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这三者相叠加,就成为社会关注、传播“世界遗产”的重要方法和方向。
从2019年开始,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世界遗产》版,以亚洲文化遗产合作和科研成果为观察对象,开始记录世界遗产在文明互鉴、社会生产中的活跃度和带动作用。
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是第一批成为世界遗产的亚洲项目,屡受自然灾害侵袭。2020年,《世界遗产》版详细描述了中国援助修复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的始末。2019年7月,缅甸“蒲甘古城”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版也记录了在2016年8月缅甸发生6.8级地震后,中国古建筑修复专家开展蒲甘古迹震后修复和保护合作的过程。
亚洲在茶的起源、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申遗”视野中的东方茶园,与稻、丝绸和瓷器的起源、发展一起,都成为《世界遗产》版编辑心中重点关注的亚洲遗产“要素”,持续至今仍在记录、阐释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中蒙俄万里茶道联合申遗、“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等相关内容,也进入了此次推介成果名单。
2021年是“世界遗产能力建设战略”实施10周年。在同年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的《福州宣言》中,呼吁加大对非洲和小岛屿国家的支持。在“非洲优先 如何优先?”的主题下,《世界遗产》版邀请了参加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代表,讨论、呼吁加强非洲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能力建设。2025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也列出了“特别关注案例”,介绍那些为遗产保护作出贡献的团队的工作和成就。其中就包括联合国卫星中心申报的“遗产应急测绘服务之阿勒颇古城”,阿富汗信息与文化部、同心圆慈善基金申报的“巴米扬大佛保护与社区可持续生计”项目。值得注意的是,“特别关注案例”并未只局限于“亚洲”,位于非洲的“乌干达卡苏比王陵庭院建筑的恢复建设”项目也同样被纳入基金资助范围。
从以上传播历程,可以生动感受到世界遗产呈现的“亚洲”:多样、浪漫、积极、善良又富含智慧。亚洲遗产保护行动展现的胸怀、持续和细节,闪现着令人自豪与信任的光芒,再加上独有的自然与文化孕育出独特可持续发展经验,成为值得进一步传播、共享的“亚洲实践”。(齐 欣)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07日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