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春(左)正在和妻子张晓慧一起表演。本报记者 黄敬惟摄
雾里村的怒族妇女正在展示当地传统手工织布。胡俊摄
怒江大峡谷先锋书店与山景。奥观建筑视觉供图
湍急的怒江奔涌向南,巍峨的高黎贡山与碧罗雪山相对耸峙,茶马古道上“最后的马帮”铃声悠悠响彻山谷……怒族、独龙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长居于此,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曾是中国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这里“一跃千年”的嬗变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近年来,怒江州深度发掘历史文化资源,以农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让这里的文化从深山飞向世界。
守正创新传文化
“怒族人起名遵循‘父子联名制’,父辈的名是下一辈的姓。我们的家谱就是一部民族迁徙史,接龙一般的名字中蕴含着很多古老传说……”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老姆登村“江家小院音乐工坊”里,怒族音乐人江晓春和傈僳族妻子张晓慧一边弹达比亚(一种乐器)、吹几味(竹口琴),一边向观众介绍当地富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
近年来,怒江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生活在这里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各具特色的风俗、歌舞、服饰、建筑、饮食、神话等人文宝藏,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也让更多怒江人投身于守护传承民族文化的事业中。
2021年,江晓春成立了“小慧传习馆”,夫妻二人免费教授村民音乐、舞蹈和乐器演奏。江晓春夫妻还与另外两名青年组成了“木火乐队”,将怒族、傈僳族的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他们在2023年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恢复了“怒族六十四代家谱”,是江晓春引以为豪的事。怒族仅有语言而无文字,通过歌谣口口相传的“六十四代家谱”记载了约2000年的历史,但在20世纪50年代接近失传。
复原家谱用了夫妻俩近两年的时间。江晓春申请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和妻子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挨家挨户拜访老艺人、核对文献资料,完成后又把歌谣教给了自己的学员、带到学校里。“我们要让民族文化的根代代相传。”他说。
沿着怒江大峡谷一路向北,到达怒江贡山县的丙中洛镇,这里是滇藏之间著名旅游和探险自驾线路“丙察察”的云南端起点,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贡山段,还是纪录片《最后的马帮》的拍摄地之一。
“丙中”为藏语,意为藏族寨;“洛”是傈僳语,意为沟、箐。“随着各民族迁徙和交融,藏族、怒族、傈僳族、独龙族等10多个民族在此聚居。”贡山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和晓娅介绍,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多元化的宗教和谐共存、多彩壮丽的自然景观让这里久负盛名。
丙中洛镇现存的茶马古道位于怒江东岸,在山崖之间开凿出来的一条南北向通道,离江面高20米,全长1182米,高2.7米,最窄处仅1米宽,是当年马帮由丙中洛到西藏察瓦龙的必经之路,走路时身体得紧紧贴住山体一侧,才不至于害怕失足跌落于脚下的滔滔江水。“为了更好保护古道,在这里已经装上了红外检测摄像头,如遇有人恶意破坏古道,会随时提醒、警示。”和晓娅介绍。
经过茶马古道,走进丙中洛的雾里村,这里的翁里怒族传统民居建筑群吸引不少人专程前来打卡。木楞房、土墙房为主的干栏式建筑,屋顶上铺着当地特产的石片,身穿传统民俗服饰的村民正在向游客介绍当地特色的石板粑粑等美食和怒毯等手工织布手艺。据介绍,当地正在积极推动打造民族非遗文旅融合新业态的发展模式,在保留原本整体房屋结构和外部风格特色基础上,对其内部设施进行改造、提升。“现在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了老房子的可贵,认真修复、保留原样,守护好蕴涵着丰富怒族传统文化内涵的老屋,吸引游客,也改善了自己的生活。”和晓娅说。
文旅融合开新路
走进位于怒江州泸水市六库街道的先锋书店,上、中、下3层的布局包括咖啡厅、图书展览区、阅读室、活动区等多种功能空间,如蓄势待发弓弩箭头的造型致敬了当地千百年来的渔猎文化,让来访者可以有多个绝佳视点纵览峡谷的壮丽景色,再加上书店上万册的丰富藏书,种种因素让怒江大峡谷先锋书店从一开业就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怒江大峡谷先锋书店店长聂思佳告诉记者,每到周末书店都是人头攒动,不少人专门驱车来这里读一本书、喝一杯咖啡、看一看壮美的怒江大峡谷。走进书店,一整排书架上摆满了介绍当地特色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书籍。《怒江史话》《怒族历史与文化》《傈僳族三弦调》《独龙族文学简史》《普米族文学简史》……书店里既有兼具可读性与知识性的科普书籍,也有严谨厚重的学术论著,让来到这里的读者和游客感受怒江独特丰富的自然与人文风情。
“简直就是站在山顶的守望者”“在这看书就像躺在云端一样”“特意来这里,就是想找一找和怒江历史有关的书,结果一进门就看到了”,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不少去过怒江大峡谷先锋书店的读者交口称赞,而书店还设计了许多充满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如傈僳族风格的编织包袋、书签、冰箱贴等,这些文创产品也成为读者们选择带走的伴手礼。
本地读者则更倾向人文社科类书籍。闲暇时,阳坡村的村民也喜欢来书店看看书,《三体》等科幻小说、阿加莎的侦探小说、《三毛流浪记》《父与子》等绘本都是常被翻阅的对象,孩子们更是喜欢来先锋书店一起画画。“尽管书店很多员工并不是本地人,但朝夕相处让村民和店员们结下了友谊。”聂思佳说,“先锋书店希望向怒江的人们介绍世界,也向世界介绍怒江。”
从曾经的靠天吃饭到如今靠旅游增收,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是怒江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前这里靠种地为生,住的是‘千只脚’房,而现在路宽了、人多了、钱好赚了,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六库街道党工委书记欧男建说。
而老姆登村的怒苏哩客栈老板郁伍林也有类似经历。作为怒江州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受益人,他算得上村子里第一批吃上文旅饭的“先行者”。从2011年仅有8张床位的一家客栈,到如今民宿鳞次栉比,从建设旅游公路、换乘中心等配套设施,到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经营美食、民宿客栈和土特产,老姆登村的蜕变恰如怒江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缩影。“现在,越来越多人来到怒江,体验我们的民族文化。”郁伍林说。
为世界提供经验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使命。到2020年底,怒江州26.9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怒江为全世界的减贫治理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中国样本和经验。
夜幕降临,泸水市大练地街道和谐社区的广场上,搬迁民众围成一圈跳起舞、唱起歌,欢快的歌声合着怒江咆哮的水声飞向天际。围成一圈的人们中,有穿着民族传统服饰的耄耋老者,也有穿着牛仔裤的年轻人,还有人背着熟睡的孩子。跳累了就到旁边的椅子上歇一会儿,休息好了再加入“圆圈”中……这样的场景每天都会发生。
泸水市大练地街道和谐社区是怒江州搬迁规模最大、安置人口最多的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除了为搬迁民众创造就业,自发组织的文艺队和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也让他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充实。
近日召开的2025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上,来自34个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约300位驻华使节、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共话减贫经验。保加利亚驻华大使安德雷伊·特霍夫表示,在当代,文化旅游越来越热,很多人可能去到其他地方就是去看文化遗产,怒江就是这样一个吸引世界游客的地方。
如今,怒江电、网、路、桥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们拥有越来越多创造和体验不同文化生活的机会——曾经江上的溜索已被淘汰并改造成惊险刺激的旅游项目,穿梭的无人机大大提高物流和邮件的投递效率,怒江边别具特色的石头被商贩们卖给游人……
“中国的跨越式发展,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印度“新南亚论坛”创始人、前总理顾问苏廷德拉·库尔卡尼说,“这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有非常多的借鉴和启示。”(本报记者 黄敬惟)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17日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