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医药走进美国主流社会(侨界关注)

(资料图片)

如今,美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接受过针灸治疗,西医推荐患者去看中医的情况越来越多——

近年来,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不断有华人学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转而热爱并加入到中医队伍,成为中医药走进当地主流社会的“助推器”。

马剑鹏,美国医学生物工程学会会士、美国贝勒医学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生命科学研究与教学的他,10年前在事业巅峰期“出走江湖”4年,去美国中医学院学习中医,现为德州执业中医师。何巧莎,17岁被保送清华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赴美发展后去学中医,取得中医针灸师、中药师执照,开办中医诊所。

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的事业重心转轨?中医在美国发展如何?

疗效是硬道理

52岁的约翰律师患糖尿病多年,出现肾衰、心衰和糖尿病足症状,小腿和脚水肿、溃疡了1年多,伤口无法愈合。他双足已变黑并失去知觉,早晨醒来用力踢墙才能感到脚的存在。西医治疗几乎都尝试过了,接下来只能截肢。

痛苦的约翰经朋友推荐来到润元堂试试运气。2周内,他接受了4次针灸治疗加中药内服。奇迹慢慢出现了,发生神经病变的腿脚渐渐恢复知觉,顽固的皮肤溃烂不久收口。约翰律师感叹不已,拍了一段自己的治疗视频放到该诊所的网站上,引起诸多美国患者的关注。

如今,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认识到西医的局限性,寻找替代疗法。许多美国人因为体验了中医的疗效开始相信中医。美国国家针灸和东方医学资格认证委员会的一项全国性调查表明,美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接受过针灸治疗,其中,超过20%的人除了针灸之外,还同时使用了中药等方法。患有骨骼、肌肉、神经系统疾病,是病人到针灸、中医诊所求诊的主要原因。

“我本人是做基础科学研究的,自认为中医比西医先进。”马剑鹏对记者说。这句话出自一位在美30余载的华人教授口中,听来新鲜。

“中医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医治,更加系统,西医还没有发展至此。”马剑鹏解释,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有个新兴学科,叫“系统生物学”,也就是现代医学开始意识到生物体是个系统,不是一堆独立的零件的简单组合,而中医五千年前就知道人体是一个系统了。中医主张“上医治未病”,西医正在往这个路上走,但距离临床还较远。

讲明白“中医药故事”

18年前,马剑鹏从哈佛来到休斯敦后,一段时间里感觉身体空如躯壳,什么都不想干。去看西医,化验单出来一切正常,老医生慈祥地对他说,你没事儿,放心吧。

“明明身体不适,怎么会没问题呢?因为西医没有气虚的概念。”马剑鹏介绍,尽管系统生物学还处于萌芽阶段,但有一个概念已经形成,那就是生物系统都有很大的“冗余度”,即人体中所有的体系,小到几个相关联的基因,大到整个脏器,都有多重备份。但是西医查不出脏腑冗余度的损伤,等到化验单上出现器质性病变时,你的脏器已经把它的全部备份损耗得差不多了,余生只能维持症状。

那么,中医可以吗?

马剑鹏说,中医也查不出来。但中医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可以根据整个体系的运转和负荷情况做出判断。在中医眼里,你感觉不好,这痛那麻的,是肌体在向你发出明确警告,表明你的脏器备份已经在消耗了,你自己也感觉到了。中医创造的阴阳平衡学说,可以描述你到底有多平衡,或多不平衡,比如你实,是多实,你虚,是多虚等。中医的这套理论为临床治疗和调理提供了理法依据。而现代医学没有这个概念来描述人的健康程度。所以,在预防疾病上,中医比西医有优势。

但让西方人接受这个结论,要克服“文化屏障”的阻力。为此,马剑鹏与怀有同样想法的何巧莎携手,在休斯敦高档社区开办了润元堂国医馆,用疗效的硬道理,从现代科学进展的角度,讲述中医药的故事,让美国患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推动中医精华走进美国主流社会。

提供更好的生活方式

50多岁的黛比受更年期综合征困扰,晚上总睡不好觉,易醒、出虚汗,看西医用药始终不见效,医生推荐她去试试中医。何巧莎医师为她做了40分钟的针灸治疗并辅以知柏地黄丸中药。当晚,黛比虚潮热的症状得到缓解,睡了一个酣觉,自此成为润医堂的常客。

“眼下,西医推荐病人进行针灸、中医治疗的情况越来越多。”何巧莎说,“我接待的病人就有很多是西医推荐来的,其中不乏一些资深的医生愿意这样做。”

如今,美国替代医疗的花费一年约340亿美元,多数美国保险公司也已接受中医医疗给付。

美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高,患者最大的特点是“胖”,4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超重,德州尤甚。“以往大胃口的患者减肥,常去医院结扎大面积的胃,现在有人来诊所尝试针灸减重。”何巧莎给患者行针时,喜欢解释治疗原理,“腹部长出‘游泳圈’的原因,是脾虚没有足够能量排除脂肪,导致皮下血管血流不好。针灸调理脾的功能改善了,排泄废物能力增强,吃多一点儿也会感觉饱腹,肥胖慢慢就减下来了。”

“相比西医,中医更像是提供一种好的生活方式。”何巧莎认为,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越来越多的疾病并非来自感染、外伤,而是来源于生活方式,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都是“生活方式病”。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不仅避免亚健康迈向疾病,也护佑心灵的宁静。

阳光洒落在优雅清静的润元堂国医馆,斑驳出一种久远的幽深。休斯敦犹太裔律师吉姆·莱文工作压力大,时常感觉颈部酸痛、腹胀。他每周来这里接受针灸治疗,扎上针后,总会沉沉地睡上一觉,拔针时,顿感浑身轻松、满血复活。“中医是块瑰宝,你不得不迷恋它的力量。”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09月12日第 06 版记者 李晓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