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周明:顺应全球化大势 坚定推进开放发展

1530183584918552.png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商务部《国际贸易》杂志社社长郭周明(谢明/摄)

40年来的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见证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从1978年全球体量的1.8%,一度跃至全球的14.8%,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由1978年的384美元如今跃至9281美元,步入中等收入国家之行列;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升至 2017年的27.79万亿元人民币,再次突破4万亿美元;截至2017年末,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已达到31399亿美元几乎是1978年的2万倍,如今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数字对比可以看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新时代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当前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逻辑起点。

总结历史,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最成功之处,在于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开放和改革,确立了人们的财产权利和劳动权利,界定了投入收益边界,从而激发了全社会的发展动能和潜力,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对制度创新和技术革命的牵引作用,让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亿万人民在特有的大国效应下聚合成磅礴之力,在容忍试错,包容非均衡发展,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宽松的环境下,形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不断推动整个国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适应性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全局不断进步。

依据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历程特点,可以将中国对外开放历程分为四个阶段:一、以设立四大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为标志的政策性开放阶段,对若干地区、领域有选择地引进外国资金、技术、管理,并给予优惠政策,逐步建立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二、以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标志的制度开放阶段,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建设中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三、以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和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为标志的体制开放阶段,在第二阶段全面推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目标,以实现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大国影响力,贡献中国力量;四、以中共十九大的召开为标志的高质量开放阶段,对第三阶段进一步深化,与第三阶段本质上都是体制机制的构建。开始尝试让世界与中国的发展战略接轨,至少实现中国“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以“共同完善全球治理”,“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

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开放理论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从指导自身开放到推动世界共同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更加重视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重视从双向互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构筑全面开放新格局;更加重视运用中国能量、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以“一带一路”倡议为重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开放型全球经济。

作为中国经济外交的顶层战略以及对外开放的关键指引,“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全球经济发展内在规律以及中国改革实践时代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宏伟构想和中国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议中也明确地提出了要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写入党章。

自2013年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不但使这一构想迅速“落地生根”,并且在各方力量的积极配合下,设计规划快速落实、重大项目纷纷落地,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便完成了从无到有、由点及面的发展转变,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开花结果”。截至2017年底,全球已有140多个国家以及80多个国际组织参与并对接了“一带一路”建设,且随着各国互联互通水平的提升,中国与沿线国经贸互动也逐步加深,商务部数据显示,2013年到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货物贸易总额累计已超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700亿美元,与此同时,为了有效发挥中国优势产业的聚集效应,切实推进“一带一路”的产能对接合作,中国已在沿线国建立了75个经贸合作区,吸引企业近3500家、上缴税费达22亿美元,更为东道国创造了21万个就业岗位。可见,“一带一路”已成为了中国开展对外经贸合作的新高地,在为中国企业过剩产能提供了广阔外部需求的同时,也为沿线各国带来了切实的利益,这不仅给予了中国企业更大的转型升级空间,并且经济红利的释放也有利于争取更广泛的国际认同,从而为“一带一路”的发展注入了可持续的动能。

“一带一路”是中国新时期中国全面开放的新型平台、中国周边战略的主要依托、经济外交的重要抓手,以及国际治理能力提升的试验田。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顺应全球化深入发展大趋势的客观要求,要使这一倡议行稳致远,必须统筹各项关系:其一是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的关系。“一带一路”不是一种对外援助项目,而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作为国际经济合作,必然需要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其二是协调好中国与沿途国家之间的利益分享关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秉持好义利观,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坚持可持续发展。其三是要协调好对外开放的度与坚守安全底线的关系。“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潜在收益前所未有,但各类风险也前所未有,除了包括传统的各类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安全风险,以及国家和企业层面的道德风险、NGO风险,“一带一路”建设由于在如此广袤的区域推进,地缘复杂性和地缘政治矛盾导致的政治风险更是值得注意。美国是需要理性评估和审慎应对的重要因素。要充分评估,理性管控。

在美国看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崛起的态势和节奏正极大地挑战着现存的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2017年12月18日,特朗普政府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 中,将中国和俄罗斯定位美国的对手国家(rival powers),全盘否定过去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认为美国过去20年奉行的“接触战略”是错误的,强烈呼吁美国“修正对华战略”,由对华包容、妥协转为更多的“制衡”。可以预见,未来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基调将变得更为保守、强硬。美国“战略竞争”世界观的诞生,表明美国对外政策总基调的转变。这种世界观和总基调的转变对中美关系的不利影响尤为直接。

但另一方面,我们应看到,作为当今世界上经济体量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双方之间的关系是全球经济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关系,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也颇为重大。中美相互依存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中美在贸易、投资以及国际经济合作等诸多领域,早已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层次经济利益共同体,既要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的正当权益,也需要较高的政治智慧妥善处理双方之间的利益冲突。因而,我们更需要“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时局越是复杂,越需要保持清醒和开放式的战略思维。当前,全球化尽管受个别国家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政策取向的影响,呈现一定的波折,但多边贸易体制、各国普遍奉行的开放发展战略以及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的发展态势,作为全球化的三大支柱没有改变,全球化的根基和态势没有也不可能发生动摇。

中国在这一时间节点上,需要摆脱大国赶超的速度情结 ,在硬功夫和软实力两方面入手。硬功夫是夯实全面开放的内生动能:致力于高质量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软实力主要就是要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教育的品质,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才集聚和培养体制机制。牢牢坚持定力,稳步前行,中国一定能实现预定目标。

(郭周明,商务部《国际贸易》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博士后,人民日报海外网智库作者)

更多中国理论权威解读,尽在海外网—中国论坛网(www.china-theory.cn)。

分享: